暴與聚
過去的一年疫情嚴峻,至今未止,且有變種繼續擴散跡象。為了防止病疫蔓延,經常聽到“限聚令”,禁出門,禁飯聚,甚至隔離,形同拘禁,初為七日,繼而十四日,如今竟增至三周。隔江的朋友,願意隔離十四天,訂了車票,準備翌日成行,卻突聞改令,須隔三周,遂走上“不歸”之路,怨聲頗烈,情緒頗見暴躁。其可奈何!
《管子》竟爾大談其“聚”與“暴”,難道敢與癘疫抗衡,是“壽星公吊頸”,嫌命長乎?非也。《管子》的暴、聚,還有鄉、邑、方,都與“治”攸關。以上這些名詞是地區的編劃,以便於施政管理。《管子 · 乘馬》這一章說:“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土地的規劃,以里為單位,六里是為一暴。五暴曰部,這“部”可解作部落,是五十家的部落,集五部便是“聚”。
聚,其實指村落、村鎭。《說文通訓定聲》:“聚,今曰邨曰縣,北方曰集,皆是。”不過《史記 · 五帝紀》所說則不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部。”年代久遠,如今已不聞“聚”這地域名詞。至於“邑”尙未完全湮沒,特別在海外的華僑同鄉會還沿用“邑”,如:四邑、鶴邑(鶴山)、番邑(番禺),還有“花邑”,指的是花縣,今天的花邑已升格為花都。邑,本是諸侯封地、大夫采地的通稱,是古地方區域名,大的曰都,小的曰邑。而《周禮 · 地官》則曰:“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不過後來邑、縣是一個通稱。於此順帶一提,“夫”,並非丈夫,或問:“夫,就是老公,怎容否認?”原來古之井田制度,一夫受田百畝,而夫乃百畝之別稱。
《管子》制定地區的劃分,是相應於官制、邑制、事制與器制,它從戶口管理出發,連繫到國民生產、國家軍備等問題。我們澳門,蕞爾小地,也劃分多區,或以數字定名,如:一區、二區,或以地域命名,如新口岸、新塡海、黑沙環等區。起碼這劃分便於郵遞。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