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性問題到女性無助
——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很直接、很細緻,《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描寫少女面臨墮胎時的無助茫然,猶如紀錄片般直擊真實,整體看似平平無奇,卻散發着剝削性的兩性關係,筆觸低調但有力。
新年伊始,本澳新戲繼續斷供,市道淡靜;戀愛電影館在本月推出多齣國際新片,大部分獲得國際性獎項。頭炮是英美合製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於去年獲得柏林影展評判團銀熊大獎,來頭不小。影片一開始,少女主角在學校舞台上演唱,遭到台下的男同學大聲責罵;鏡頭一轉,轉到她與家人聚會,一直被父親冷待,父親聲稱台上被罵並沒有甚麼大不了。兩個短短前奏,女性被男性欺凌與漠視、與家庭破裂的身世與處境,清晰明瞭。
往後的劇情,也圍繞着這兩點主題。少女在超市兼職收銀,每天收工前總被男上級非禮,後來在地鐵車廂中遭到變態男露械,只能一走避之。主劇情是少女主角懷孕,在表姐陪同下遠赴紐約墮胎。全片正是從肉體到語言、從正面到側面,描畫出女性一直處於弱勢狀態,被男性進行性騷擾,最終獨自面對,家人亦一直缺席。
導演以中、近鏡頭,一直緊跟兩主角,從坐長途車、搭地鐵、檢查身體、在外過夜、做墮胎手術,一氣呵成,並減省戲劇性,即使遇上似有陰謀的少男,也無編排騙局,整體採取近似紀錄式拍攝。主角沒有錢住宿、在公廁抹身、夜場過夜等,皆拍得異常真實,猶如現實墮胎記。
全片最可觀的段落,在於醫護人員查問女主角的病史與性史,答案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選擇,交織出女主角懷孕成因,以及與男友的關係。主題再次回到兩性關係,女的總是被欺壓,並獨自面對墮胎問題,過程簡潔真切。飾演主角的薛妮費里根,演齡較嫩,但演技爆炸,從平常心情、內心似有不快,到眼睛漸紅、泛起淚光、情緒激動,之後回復平靜,一個鏡頭直落拍攝,充滿震撼人心的效果。
導演伊麗莎潔文將一個老套的少女墮胎故事,利用低調的技巧、簡單的劇情、一線直落的敘事模式、平實的處境,拍出不一樣的穿透力。穿透着社會中的兩性關係、女性的孤立無助,筆觸溫婉細膩。女主角完成墮胎手術後,一切回復正常,像似沒有發生,雨過天晴,但現實中的兩性問題,依舊存在,寫實性便大大提升了。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