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1月03日
第C08版:澳門街
澳門虛擬圖書館

雅加達葡人的滄桑

圖四、圖古村婦女節日聚會,她們有些是當年“倖存五家庭”的後裔。

圖一、雅加達圖古 村大閘

圖二、圖古村教堂外觀

圖五、古墳記載了圖古村悲涼的歷史

圖三、村內的教堂

雅加達葡人的滄桑

雅加達“圖古村”是怎樣形成的?為甚麼圖古村的村民被稱為“巴達維亞葡人”?帶着這些疑問,我踏上前往圖古村的旅程去尋找答案(圖一)。經過實地探索,並得到當地官員協助,整理出圖古村有着一段段複雜而滄桑的歷史,涉及荷蘭和葡萄牙兩個中世紀航海大國的殖民戰爭。

取代馬六甲的地位

在圖古村獲葡萄牙文化中心文案事務高級協調員Johan Sopaheluwakan熱情招待,帶領參觀村落的狀況之外,並詳細介紹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回到澳門後,該中心主席Sylvia S.S. Corua女士除了經常解答或提供圖古村的歷史資料,還寄來村內曾經舉辦的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照片。

“圖古村”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十六世紀末。一五九六至一六○五年期間,荷蘭人逐步統治印尼。為了壟斷香料貿易,不惜一切手段排擠葡萄牙人和英國人。為了提高丁香的價格,更砍掉安汶島以外的丁香樹。一六一九年,荷蘭人佔領雅加達後,將城市名稱改為“巴達維亞”,同時設立具政府職能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遠東區總部,藉此更牢固地掌握印尼和東南亞的政權,控制香料貿易生意。這時候荷屬馬六甲的遠東貿易中心的地位,被巴達維亞取而代之,並逐漸沒落。歷史學家認為,一五○○年前後的馬六甲,是亞洲海運貿易的幾個關鍵節點之一,聯結着中國、印度尼西亞東部、印度、波斯灣和紅海。[注一]。

荷蘭人的殖民手段

荷蘭人奪取葡國人在東南亞的地位之後,向北擴展勢力並侵吞葡萄牙在東方另一個據點——“澳門”的計劃。瑞典學者龍思泰表示:“荷蘭在亞洲殖民地的總督科恩,命令雷伊松佔領澳門。這一企圖曾經嘗試過,但遭到失敗(一六二二年)[注二]。”另一方面,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廿三家馬六甲的“馬爾代克人”(Mardijker)送到巴達維亞。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這個族群在荷屬東印度群島一些主要的貿易站和港口可以找到他們的蹤跡,其祖先是葡人在非洲、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奴隸。後來荷蘭人將這些奴隸的後裔釋放及回復自由身份,條件是從天主教徒轉變為新教徒,另外贈送土地給他們發展農業,這塊土地就是今天的圖古村。

圖古村的出現及發展,必須提及一名荷蘭醫生兼神職人員Melchior Leydekker(梅爾基奧 · 萊德克爾),他不單從當時的荷蘭東印度總督取得圖古村的土地,一六七八年他在村內一座古舊的天主教堂上,再建造了一座新教教堂。後來教堂遭受兩次火災被嚴重摧毀,一七四四至一七四七年再次重建教堂保存至今。這間十七世紀建造的第一批建築物,成為當地最古老的建築文物之一,而且屬於印尼西部地區第二間古老的教堂和基督教社區(圖二、三),而第一間最古老的教堂,則為上集曾介紹過的“錫安教堂”。

葡萄牙戰俘的命運

一六五六年荷蘭人與萬丹人(Banten)發生衝突,爪哇人被禁止在巴達維亞的城牆內居住。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承認,馬爾代克人是一個具合法及獨立性的族群,有別於爪哇人。因此,除了荷蘭人,華人和馬爾代克族人成為唯一可以居於城牆內的非荷蘭居民。直到一六五九年雙方達成停火協議,這個禁令才取消。後來“馬爾代克人”一詞代表了“自由”和“釋放”的意思,現在印尼文或馬來文的Merdeka(獨立)一詞就是來自Mardijker。

荷蘭人後來又將馬六甲被俘虜的葡萄牙軍人(果阿人及非洲人)送來圖古村,使村莊人口增加。Sylvia S.S. Corua女士表示,到了後期一些篤信天主教的日本人和華人也移居到圖古村,使小村不斷地發展起來。

葡萄牙黑人的擴大

有關雅加達錫安教堂的歷史,印尼作家Nino Oktorino在他的書籍《從葡萄牙教堂到印尼西部的基督教錫安教堂》(Dari Gereja Portugis ke GPIB Jemaat“Sion”),第一章“葡萄牙黑人的出現”就反映了:“葡萄牙人於十六世紀初到達群島。通常,印度尼西亞的歷史學將他們的到來稱為歐洲人首次到達群島。但是,故事還不完整。除了皮膚白皙的葡萄牙人以外,停泊在群島上的葡萄牙軍艦和商船也帶來了當地人所說的‘葡萄牙黑人’。實際上,他們的人數超過了葡萄牙人。正是通過他們(黑人),葡萄牙人的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在群島的許多地方才得以傳播和紮根,也包括在巴達維亞。葡萄牙黑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歐洲國家在開始‘探索時代’的初期,尤其是在群島上尋找香料的時候[注3]。”鑒於上述原因,這些居住於圖古村的外來移民,被當地人稱為“巴達維亞葡人”。

圖古村的村民來自葡萄牙各殖民地,後來又加入其他族裔的居民,使村內的文化顯得複雜及多樣化。然而這些居民的共同信仰以葡國天主教為中心,令社區顯得團結及和諧(圖四)。文德泉神父的《澳門及其教區》(Macau e a sua Diosece),用了不少篇幅提及巴達維亞葡人社區的來源,介紹他們的文化、習俗、宗教、語言及歷史,雖然書中沒有提及該社區的確實地點,但極為吻合圖古村的狀況。

古墳場的殘酷見證

走進圖古村,可以看到小教堂旁邊一片靜謐的墳場。留意每塊墓碑,刻着逝者的葡文名字,有一小部分則為荷蘭名字,說明圖古村人與葡萄牙在歷史上有密切的關係。

十六世紀荷蘭人將數百人的葡萄牙家庭,用船載送到巴達維亞一片荒涼的土地上,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圖古村。這些生活在荒林中的葡萄牙黑人處境危險,生命受到很大的威脅。不少人被野獸襲擊或染上瘧疾而死亡,遺體只能葬在村內。最後剩下五個家庭為生活繼續掙扎求存,在偏僻的郊野繁衍下一代,墳場也成為他們埋葬先人或逝者的土地。眼前一片靜寂的墳地,彷彿默默記載圖古村悲涼的歷史。每年移居外地的村民,乘着節假日回來追遠拜祭,懷念祖先。(圖五)

(“印尼葡人村” · 五之三)

注一、“The Portuguese Empire in Asia”《葡萄牙帝國在亞洲》,Sanjay Subrahmanyam (美籍印度裔歷史學家),第一章,第9頁,第一段。

注二、《早期澳門史》,龍思泰(瑞典人),東方出版社,第89頁。

注三、《Dari Gereja Portugis ke GPIB Jemaat“Sion”》,Nino Oktorino,第一章,第1頁,第一及第二段。

文、圖:陳力志

2021-01-03 陳力志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2817.html 1 雅加達葡人的滄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