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包容精神病患者
疫情下,不少人工作、收入和生活突變,頓感壓力大增,出現情緒或精神問題不罕見。病向淺中醫,精神病亦然,若能及早求醫,有助穩定病情。團體機構經驗告知,社會包容與接納,對精神病患者復康固然重要,家人朋友的支持也是關鍵。
近年本澳精神病患者數字有上升和年輕化趨勢,疫下情況更不容樂觀。精神病非絕症,通過藥物治療,患者情緒可穩定,部分徵狀也能紓緩或抑制。再配合心理、精神復康等輔導治療,患者可逐漸克服病症,重返生活正軌。
有推動精神健康團體拍攝微電影,講述精神病康復者在社區生活遇到的困難,精神病常與“黐線”、“癲狂”、“斬人”等劃上等號,即使沒有發病,患者往往被孤立和標籤,難以融入社區,電影便由此開展,描寫康復者在社區中所受的歧視。看過電影的青年義工也不諱言印象中這類病者的訊息都較負面,平日少有主動接觸精神障礙者。要減少居民、尤其是親人對精神障礙者的負面認知,是讓他們獲得適當治療的第一步。
精神障礙有如“心靈感冒”,持續治療可良好控制,與常人無異。要推動社會真正接納與包容精神病患者,宣教工作不應限於口號,可透過近距離接觸,破除人們對患者的刻板印象。
悅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