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的《哥德堡變奏曲》
一位朋友來電郵告訴我,她最近發現了旅法中國女鋼琴家朱曉玫演奏巴哈(J S Bach)《哥德堡變奏曲》
(Goldberg Var-
iations)的錄音,一時驚艷。
十多年前在網上讀到過有關朱曉玫的介紹,是用英文寫的,我還以為她的名字是朱小梅,知道她唸音樂學校的時候,遇上文化革命,在下放的窮鄉僻壤,她居然找到一具殘破、不成音調的鋼琴,讓她有機會繼續練習。《哥德堡變奏曲》,就是當時她經常練習的一首,在艱難的歲月,為她帶來慰藉。文革過去,她得到機會到美國進修,一九八五年輾轉到了法國巴黎,琴藝終於獲得賞識。雖然沒有經理人替她宣傳、推廣,她在巴黎的獨奏會都座無虛設。樂界人士特別推詡她對巴哈作品,尤其是《哥德堡變奏曲》的演繹。可是她的《哥德堡變奏曲》錄音,在美國不容易找到,我也沒有認真去找,所以緣慳一“聽”。接到朋友的電郵,到“油管”(YouTube)搜尋,終於找到她現場演奏的錄像,可惜錄音效果不是太好,聽後並沒有朋友那種驚艷的感覺。
朋友在電郵裡說,她一直以為已故鋼琴家古爾德(Glenn Gould)《哥德堡變奏曲》的第一次錄音是該首名曲的最佳演繹,想不到還有朱曉玫的。這惹起了我想起一番“舊話”。
我以前,在不同場合,或口講,或筆述,說過:我是不相信任何音樂作品可以有所謂“最佳演繹”的。臧否音樂演奏,像六朝的鍾嶸品評詩人一樣,把演奏列成上中下三品,甚至如當時論人,分為上上至下下九品,還說得過去。但在上上之中還要再挑選一個,或數個“最佳”不只不可能,更是不應該。如果我們接受某一個演繹為最佳,也便殆矣,如果因此,任何別的演繹都不去聽,那更是“殆而已矣”。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