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
去年六月開始的香港“反修例”運動,最後演變成暴亂行動,對香港的安定繁榮帶來極大破壞,成為美國霸權主義遏制我國和平崛起的一個手段,澳門隔海觀望得一清二楚。
很多輿論都在認真研究,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事件?有的着眼於教育的失誤、末代港督的挖坑;經濟只着眼於地產金融、政府被地產綁架、司法權掌握在外國籍人士手中等,還有一個反思,就是與香港特區成立後沒有去殖民化有一定關係。殖民地印記比比皆是:英皇道、皇后大道、伊利莎白體育館、瑪嘉烈醫院、彌敦道等,幾乎和英治時期沒有分別,不斷使港人追憶殖民地時期,和殖民地歷史無法徹底割裂。雖然港督沒有了,港督府改名為禮賓府,但自始至終,讓人覺得香港特首無法和港督的權威相提並論,回歸後還有一部分人仍活在英國殖民地的幻覺之中,這看看“反修例”運動中多少人揮舞着米字旗、星條旗就知道了。
對比一下上海。一解放就對租界林立的局勢進行了徹底改造,原來用洋人命名的公共設施徹底改名:愛多亞路改為延安路、霞飛路改為淮海路、馬斯奈路改為思南路……學校、醫院、建築、城市等公共設施包括教堂,都廢除外國人名,徹底改變了城市面貌,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上海。
澳門回歸祖國已超過二十年,誰還知道新馬路叫“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曾經問過一位本地出生的長者:亞馬喇前地在哪裡?居然答:唔識。又如爹美刁斯拿地大馬路等,澳門市民都不用那些難讀難記的葡文名,那還有沒有必要保留?況且這裡還包含着一段屈辱的歷史。聯繫到香港的現實:唱了廿二年的國歌,居然唱出“港獨”,這不應引起警惕嗎?可見去殖民化刻不容緩。
主權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權力。香港的現實就是其立法會久久不能自行就國安法立法,人大常委會就主動在香港實施國安法,這就是體現主權的行動。為了保持澳門的長治久安,實行去殖民化的措拖就是體現“主權回歸”的正義行動,這是前殖民管治政權也無權置喙的,亦符合國際法。
或許有人會搬出“一國兩制”來反對這樣做,列出《基本法》某條某款云云。但連改個街名路名都不能,還有主權可言嗎?事實上,很多政府行政架構、法例,都應該大刀闊斧的改革,以符合澳門的政情、民情、習慣。
葡萄牙人落地澳門四百多年,使澳門成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典範。澳門“繼承”了葡人遺留的遵守法治優良傳統(葡葡牙法律適不適用於澳門又是另一個話題),但也“繼承”了葡人注重享樂、對城市發展缺乏長遠佈署的陋習。
總之,港澳一海之隔,香港發生惡性事件應引起澳門的重視,防微杜漸,及早佈署。歷史上葡萄牙通過一些不光彩的操作獲得了澳門的管治權,當時一系列管治行為大多着眼於葡人利益,現在是改變的時機了,畢竟澳門回歸祖國已廿一年了。
觀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