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荷里活的批判書
——談《曼克》
《曼克》不僅為經典《大國民》的編劇一職解謎,更向荷里活高層打下重拳一擊。
明年誕生八十周年的影史經典《大國民》,編劇一職是導演才子奧遜威爾斯及曼克兩人,但一直存有爭議,有指曼克才是劇本靈魂,成為影史謎團。《曼克》由大導演大衛芬查執導,其父積芬查憑着在荷里活打滾所見所聞,在十年前寫下此劇本,半真半虛地解釋了傳奇謎團。
父劇子導的《曼克》,全黑白製作,人物多對白多,沒有電影公司膽敢投資,好在Netflix接手,成為繼前年的《羅馬》、去年的《愛爾蘭人》後一年一度的精選好戲。全片最好是攝影,室內戲的光影處理匠心獨運,無論小屋內、片場內、豪宅內,光暗反差映照出豐富的空間感,令人物更突出,連燈飾設置也具美感,整體散發着濃烈的懷舊氣息,製作異常認真。
《曼克》當然描寫主角曼克,由金像影帝加利奧文飾演,駕輕就熟,演出酗酒串嘴的特性,但學識淵博、腦筋快轉,能夠妙語連珠。他穿梭於荷里活片廠高層,見盡虛偽一面。影片對荷里活高層極盡諷刺,美高梅老闆梅耶一出即現架勢,“三個原則”盡見高高在上的霸權,惺惺作態要求藝人減薪、在喪禮上扮作抹淚後即掉手帕、注重德國市場而漠視納粹惡行等細節,更甚是利用片廠優勢製作假新聞而不讓政敵當選總統等細節,一切批判得毫不留情。
影片描繪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荷里活與美國社會的關係,道盡光影世界背後的虛情假意、唯利是圖,然而編劇有文人的風骨,不願隨波逐流。曼克多次在公開場合揶揄權貴,似是眾人皆醒我獨醉,並以劇本反擊,含沙射影地嘲諷當時的富貴大亨。《大國民》拍完後被阻撓,困難重重地上映,是現實中人所共知的荷里活事件。然而本片歌頌編劇、讚頌電影,以影像作武器,捍衛尊嚴與人性,流芳百世。
劇本複雜豐富,以前後十年的兩個時間,描寫曼克遊走片廠高層及療傷時撰寫劇本,涉及眾多人物,一一拼湊出不同人性與時代氛圍。難得的是人人皆有戲劇作用,輕至戲份不多的看護,也透過其身世講出曼克的重情重義。僅僅出場幾分鐘的客串,也因監製壓迫而自殺,教人感動。導演大衛芬查在《失蹤罪》後六年,才交出這樣一齣“流媒”電影,千錘百煉、情節緊密、情懷濃烈、輻射層面廣泛,從電影文化、商業攻勢、政治選舉到人性尊嚴,也就是荷里活生態,並以電影來痛責電影背後的世界,構成致電影的情書、致荷里活的批判書。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