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賢臣 孔子小之
《老子》二十九章:“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一句的“物”字,泛指萬物,而這裏似是特指人而言。他説,人的秉性並非一律,有向前行的,有後隨的,有歔寒的,有取暖的,有強健的,也有羸弱的,更有處於安定的土地上,亦有生活在危險境界中。既是這麼複雜,如何是好?老子借“聖人”之口説:要排除極端的、過分的行為(或措施),走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去甚、去奢、去泰,是去蕪存菁之謂也。
《管子》距今年代久遠,也許當時他的立論是對的,但在今天來説已是與現實脫節,我們也應以“去甚,去奢,去泰”的態度,捨其蕪、取其菁閱讀 。譬如〈首憲〉:“分國以為五鄉,鄉為之師;分鄉以為五州,州為之長;分州以為十里,里為之尉;分里以為十游,游為之宗;十家為什,伍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這是行政區的劃分,便於管理,應是無可厚非。不過,“十家為什,伍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是矯枉過正。但這還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築障塞匿,一道路,摶出入。審閭閈,愼管鍵,管藏於里尉。置閭有司,以時開閉。閭有司觀出入者,以復於里尉……。”築障塞匿,是築起圍牆,指定一條道路進出,亦只有一個門口。但門雖設而常關,鑰匙由里尉掌管,按時開閉里門,人民的生活受到監控。國家就是一個大鳥籠,大鳥籠中有中鳥籠,中鳥籠裏又有小鳥籠。這種治國手段,在當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窒礙了二千多年國家的發展。管仲主張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世上並沒有完人,他的“築障塞匿”顯然不近人情,竟是他一生中的“十清一濁”。《史記》:“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這句話,頗堪玩味。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