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赤鱲角海隧下周通車
【香港中通社二十日電】香港屯門至赤鱲角北面連接路將於十二月廿七日通車,其中約五公里為連接屯門南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屯門——赤鱲角隧道。這條隧道不單是全港最長和最深的海底隧道,其建造過程更採用首度引入的嶄新技術和設計,堪稱“香港之最”。
負責隧道工程的特區政府路政署工程師鄭子謀兩年半前獲委派負責屯門——赤鱲角隧道工程。他形容,這是自己工程生涯中“最宏偉、最大型”的項目。
屯門——赤鱲角隧道是香港第一條利用隧道鑽挖機在海底建造的行車隧道。在隧道北行管道近隧道北面出入口一段,特區政府採用了世界最大型、直徑達十七點六米的隧道鑽挖機,其高度與六層樓相若。
鄭子謀介紹,相對傳統沉管方法,採用隧道鑽挖機可減少挖掘和棄置約一千一百萬立方米淤泥,體積等同約四千九百個標準游泳池,能大幅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海底隧道最深的位置在海平面下約六十米。在海床鑽挖期間,隧道鑽挖機在高壓環境下運作,技術人員維修和保養鑽挖機,也需在高達六倍大氣壓力的環境下進行。
就此,路政署首次為工程引入飽和高壓技術。技術人員會在廿八日的工作周期內入住高壓生活倉,每當鑽挖機刀具需要維修,他們便會經由高壓運輸倉載送至海底,在鑽挖機前方的鑽挖倉工作,並在六小時後返回地面的生活倉。此技術讓技術人員可安全地在高壓環境工作,降低患上減壓病的風險。
屯門——赤鱲角隧道的另一特點,是行車道下方設有一條公用設施走廊,排水管道、消防喉管、電力和信號系統等裝置均設於走廊內,檢查、維修等日常工作可在隧道行車期間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