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任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
廖國敏:珍惜每場有觀眾音樂會
本澳土生土長、現於國際音樂界嶄露頭角的青年音樂家廖國敏,早前被委任為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一個習慣了拖着行李箱四處奔走的音樂家,又將如何面對疫情下的指揮人生?
回饋是引以為傲的開心事
“被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費城交響樂團聘為全職助理指揮,成為樂團史上首位駐團華人指揮”;“令人矚目的指揮”、“年紀輕輕已在歐美闖出名堂,殊不簡單”、“被俄國鋼琴大師 Vladimir Ashkenazy稱讚為‘充滿音樂表現力’”;“二○一四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多次在有國家領導人出席的重要慶祝文藝晚會上獻演”等讚譽,早已為人所知。但對於廖國敏而言,能夠將過去所學回饋到生養自己的地方,不僅是自己的抱負,更是自己引以為傲的開心事。“我四歲前在澳門學樂器,後來參加比賽得到獎學金,就到香港學音樂,香港和澳門其實對於我來說,都是生養我的地方。四歲看音樂會印象深刻,當時我就已經立志要當指揮,記得小時候音樂會外的哥哥姐姐都認識我,因為我常常是第一時間去排隊,無論什麼樣的音樂,我都很亢奮,想去吸收。”
回想最近一次在澳門的演出,已是一年前慶祝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的事了,“一方面為澳門高興,因為疫情控制得好好,相比其他地方,大家有正常的生活,我的家人在澳門我也很安心;另一方面,過去儘管要在世界各地演出,但若有空檔,多少都可以回澳門或是回巴黎的家中稍作停留,但現在因為疫情,回澳基本上就要二十八日了,回家變得更難。”儘管如此,廖國敏表示疫情下,非常感恩仍然有機會到美國、歐洲、亞洲地方演出。目前雖未知幾時可回澳,但自己一直很期待。對於成為澳門國際音樂節總監,他表示,身為一個澳門人、一個音樂家,能夠親自為本地國際音樂節做策劃,真的很榮幸也很開心,“我二十多歲到美國學習音樂,在那裡生活了十幾年,又在歐洲不同地方待過,現在很希望能夠把自己所學的帶回來,我希望澳門國際音樂節能夠成為每一個澳門人都喜歡的節目,這是我的抱負。”
“距離”是珍惜觀眾催化劑
雖然暫時未能回澳,但在香港的合作多了,廖國敏感謝儘管在疫情下,仍然能舉辦線上音樂會。“此次香港管弦樂團找我做駐團指揮,源自過去的多次合作。我指揮的日常,基本上都處在每個星期都會去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樂團合作的常態。通常星期日會飛去一個城市,星期一開始排練,接着星期五、六演出,之後的星期日又繼續飛往另一個地方。此次委任駐團指揮,所以接下來在香港會留到明年一月,繼而會前往日本、再到北京。當然這中間都需要隔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要保持‘距離’,這也是疫情讓我感受最深的。對於我來說,人和人之間應該是要親密的,音樂會亦是如此。我們做線上轉播和直播,在疫情下當然這是很好的,可以讓觀眾在這特殊時期依然欣賞到音樂會,但如果可以選擇,我更加珍惜做每一場有觀眾的音樂會。”受訪過程中,廖國敏談及疫情的影響,笑言讓他不大適應的是因為未能回家,三月在歐洲帶的衣服,夏天在亞洲根本沒有辦法穿,讓他又要準備不同的衣物。對上一次回家已經是去年十月份的事了,基本上這一年他都是提着行李過,也讓筆者感受到忙碌音樂家私底下的另一面。
期待疫後與觀眾現場見面
過去幾個月,廖國敏參與台灣、香港、韓國、內地等地的疫後音樂會,在這個特殊時期,音樂不曾停步。他透露:“明年有美國、歐洲的音樂會,歐洲的一些樂團有意讓我過去擔任總監,不過這些還要看機遇以及彼此的合作是否順利。疫情尚未結束,依然面臨很多挑戰,但對於我來說,也只能用正面態度去應對,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可以早點與觀眾在現場見面。也許有些觀眾會覺得,指揮家不管有沒有觀眾,都是背對着的,有什麼區別?但其實音樂會會帶動觀眾,觀眾是靜心欣賞還是有其他情緒,我們同樣能感受到。所以還是期待疫情能快點過去,演出有觀眾面對面參與的音樂會。”
文:蟈 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