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之後 就是彩虹
韶光如箭,日月如梭。今日迎來澳門回歸廿一周年紀念的好日子。再過十天,將告別充滿艱難、荊棘滿途又難忘的二○二○年。
新屆特區政府開局之年,即遇上世紀疫症,施政精力都集中在抗疫、保經濟之上。行政長官賀一誠及其團隊以居民健康至上,果斷決策,應變有力,限通關、阻人流、集物資、穩物價、保民生,更不惜代價,歷史性關停娛樂場十四天,成功阻遏新冠病毒傳播,穩住疫情,保障居民生命和健康。
特區政府抗疫工作贏得掌聲。從七月中旬最後一名新冠病人康復出院後,一直維持“零病人、零死亡、零院內感染”三零狀態,殊不容易。及後在全球疫情沸沸揚揚之際,不單經援受困各業,更在中央政府助力下,重啟經濟,九月廿三日內地重開全國赴澳自由行簽註。當局平衡防疫與復甦,舉辦系列活動,重振市道,旅客漸增,為百業紓困。
看似單純的抗疫和振經濟措施,內裡卻是運籌帷幄、整個行政運作和施政治理到位的體現。在社會出現突發危難時期,系列阻斷疫症蔓延的措施,前線醫護警勇迎挑戰,至各領域公僕各司其職,以至疫情天天發佈,訊息暢達,安定人心,引領全民抗疫。連串抗疫援助措施,往後的重啟經濟的活動和策略,沒有強而有力的治理能力,不可能達到。
值得自豪的是,有特區政府的正確領導,更有全體居民的齊心配合,方能走出困局。年初留家抗疫,居民無怨言;推消費補助振經濟,有條不紊;核酸檢測、登錄健康碼致放寬通關,各方積極配合,一切都是官民互信互撐的成果。“人心齊,泰山移”,澳人續發揮守望相助、包容共濟的優良傳統。“家和萬事興”,不爭拗,不內耗,官民一條心,抗疫情、保經濟,一切有序而行,令社會恢復更穩更好。
把澳門管理好、建設好、發展好,始終是特區政府永恆的任務。新政府的施政思路和建設藍圖不因疫情而改變,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始終是重中之重。疫下行政決策和治理似乎通達,但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權責脫節、有權無責,結果是問責無力,拖累施政;安逸於歲月靜好,洞悉變局、披荊斬棘改革創新者仍是少數。特別是舊法律難管新事物,例子比比皆是,呼喚着深度行政改革,先立後破,真正達到善治。
一業獨大的致命風險,疫下再次表露無遺。現屆政府確定多元方略,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促進中醫藥產業化,推動會展業專業化和市場化發展,逐步培育跨境電商產業,促進文化及體育產業化,切實推動經濟適度多元。
疫情陰霾消除未有時,“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政策,明年將防疫、復甦、改革並行共進,不可偏廢。後疫情時期的到來,防疫中促經濟,是一個嶄新課題,涉及內、外經濟循環。國家亦呼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互促的雙循環為發展格局。本澳內需有限,幸內地疫情緩和,如何促進本澳內部經濟與外部經濟循環相結合,在疫下走出一片新天地?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特區工作不因疫停滯,必須內外兼修,志存高遠。外部通過深化粵澳合作,發揮本澳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探尋發展支撐點,以區域的優勢尋求共構防疫網,也尋求物資和經濟的互補共進,將永立不敗之地。內部勤政改革,勇於向積習開刀,打通部門間阻塞的經脈,改革吏治。以民為本,打造服務型高效政府。
風雨過後,總有晴天。特區政府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本澳所長,拓展區域優勢,融合大灣區發展。澳人奮發,協力同心,小城“小而勁”,小桌可唱大戲,將沒有踰越不了的難關,美麗彩虹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