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澳門院校研討德育教材
國家教材研究代表肯定本澳兩校德育教學
【本報消息】清華大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與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澳門清華大學課程校友會承辦的“內地與澳門大中小學校德育教材建設”研討會日前在本澳舉行。期間,內地與澳門的與會學者及教師就本土德育教材使用現況,如教材的選擇、要求,教案的準備及教法的使用等多方討論及交流。
清華大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吳潛濤、副主任吳俊,高教局代副局長陳旭偉、濠江中學校長尤端陽、澳門坊眾學校副校長陳家良以及澳大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等出席。此外,吳潛濤一行亦親身到澳大附屬應用學校及濠江英才學校,調研中小學的德育課,分別與澳大附屬應用學校校長盧蘭馨、濠江中學校長尤端陽等交流。
授課方式與時俱進
調研團隊高度評價兩校的德育教學。清華大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員戴木才表示,網絡時代是中小學生成長、學習最重要的時期,新的“網絡生活空間”意義重大。學生對於身邊的新鮮事物是好奇的、不斷吸收的,教師在授課時可抓住世代的特點,以此為基礎,嘗試在原則、方法、技巧等方面設立一些具體的情境,與學生分享教育。
正反方面引導德育
基地研究員教授張瑜贊同互聯網帶來育人環境的深刻變化,對中小學德育課程貼近學生實際表示讚賞。建議未來德育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通過辯證的觀點,加強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澳門與會代表指出,澳門回歸前多為使用香港或台灣的教材,但回歸後特區政府致力課程、教材本地化。另有與會學者稱,可將現實與虛擬相結合,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並可以與本澳非牟利團體合作,多辦不同的活動,從側面讓學生更深入融進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更有甚者,把中國歷史文化做成圖本,翻譯成葡文版本,於葡語系國家作宣傳。
知行結合實踐品德
吳潛濤總結稱,調研團隊首次來澳,交流中了解更多關於澳門特區的具體情況,包括與內地德育科的不同、教材的選擇情況等。對澳門出版《品德與公民》的教材給予高度認可。勉勵澳門年輕教師應繼續在“知”與“行”之間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品德不是“讀”或“考試”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
大學時期是學生品德與公民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有責任加強良好的愛國愛澳品德教育,把大、中、小學的品德與公民課程銜接起來,形成螺旋上升的體系。冀將來加強與澳門教師於不同領域中交流,共同建設好學習教材,提升澳門青少年的奮鬥精神。
出席與會還有清華大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員、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峻嶺,東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柏路、馬克思主義學部副部長李爽,澳門啟元出版社董事長胡達忠、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校長林發欽、澳大學生資源處長張學森、濠江中學助理校長周明、濠江英才主任助理鄭艷華、坊校歷史教研小組教師黃國威,清華大學課程校友會理事長廖信君、秘書長陳曉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