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校園建立向欺凌說“不”
為了解本澳中學生在網絡欺凌的認知、現狀和影響,學聯和澳門青年研究協會於近期開展“澳門學生網絡欺凌的現況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本澳中學生無論作為被欺凌者還是欺凌者,最常接觸的網絡欺凌行為都是“欺凌者向他人傳送粗俗、騷擾、恐嚇的資訊、言論”;在遭遇或目睹網絡欺凌時,八成以上本澳中學生表示會向他人求助,選擇求助對象的前三名依次為:父母、同學/朋友、老師。遭受網絡欺凌對受訪者的影響,從重到輕依次為“心理影響(如心情抑鬱、沮喪、恐懼、自卑,沒有安全感等)”、“形象、名譽受損”、“被群體排斥、人際關係受到影響”等。
學聯副理事長李芷倩認為,本澳應加強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關注和引導,增強青少年對網絡欺凌行為的認知,從自身做起,拒絕欺凌。教育部門、學校和相關社團要加強對本澳學生正確引導的同時,還要制訂積極有效的網絡欺凌干預機制。與此同時,家長應注重對子女的關懷和合理監督,發現欺凌行為要及時溝通、解決。李芷倩建議,政府應健全網絡欺凌的法律法規,協調社會各方資源,有效遏制網絡欺凌行為。
學聯心理輔導主任謝蓓瑩指出,除網絡欺凌外,現實世界的欺凌行為亦需要關注。青少年應學習如何辨別打鬧與欺凌的差異。心理程度上,打鬧是參與的多方都感受到歡樂、愉快、舒服的情緒。但反之若有任一方情緒轉變,覺得這樣的過程不再舒服,甚至出現負面情緒,應立即表達自我感受,要求參與者停止進行中的行為。
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因牽涉於事件中,獲得的幫助與關切亦較多;相較之下,事件中的旁觀者往往容易被忽略。旁觀者其實是欺凌事件中很重要的角色,應在確定自己安全的情況下伸出援手,能有效阻止事件惡化。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安全、免於恐懼且溫馨優質的校園,多一些關心、多一分關懷、多一點關愛,以關心、關懷、關愛齊來建立友善校園,向欺凌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