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2月15日
第E08版:學生報
澳門虛擬圖書館

大不同的中葡文“大關斜巷”

大關斜巷街名牌 (梓峻 攝)

大關斜巷街景 (梓峻 攝)

《澳門記略》正面澳門圖中的唐人廟和關部行台

《澳門記略》側面澳門圖中的唐人廟和關部行台

巷陌縱橫(二):

大不同的中葡文“大關斜巷”

當大家在街上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那些由葡式瓷磚砌成的街名牌呢?這些富有特色的街名牌上均寫着中葡文街名,但是大家不要以為這像字典一樣是中葡文對照的。其實,澳門有許多街名的中葡文意思是互不相通的,好像位於大三巴附近有一條蜿蜒的小巷名為“大關斜巷”,它毗鄰俗稱“三街”之一的關前街,兩者的中文字名稱均帶有“關”字,而它的葡文名字則與相連的關前後街和顯榮里共同使用了“Amparo”一詞。現在這一小巷已成為旅客打卡的熱點,但這中葡街名的背後卻隱藏着兩座已消失的建築物的歷史故事。

筆者按年代的先後,先談一下葡文名字“Amparo”這一詞,它是來自一所名為阿巴羅修道院(Seminário do Santo Amparo)的建築物,這就是《澳門記略》地圖上位於三巴寺附近的唐人廟,從現存標示着這座建築物的古地圖上來看,它是一座中式的建築物。唐人廟顧名思義是一座專為華人傳教和禮拜的場所,建於一六〇二年,而《澳門記略》則記載其興建年份為一六七九年。但隨着清康熙朝後期中國天主教的“禮儀之爭”加劇,清廷對天主教進行查禁,對澳門方面的政策是外國人自行奉教的不予禁止,但不允許引誘華人入教。然而,在清廷厲行禁教下,阿巴羅修道院仍吸引許多內地和當地的華人進行禮拜,時任澳門同知張汝霖遂於一七四七年查封了該修道院,該建築物亦於一七四九年被拆毁。

而中文名字中的“關”,是指一六八四年清廷在澳門設立的粵海關分關,其機構稱為關部行台,主要是管理澳門對外貿易、徵稅及外國商船行進廣州事宜。直至一八四五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成為自由港,一八四九年時任澳門總督亞馬留推行殖民政策,清廷在澳門的官員被逐,這時候經歷過鴉片戰爭的清廷已無力阻止,澳門的關部行台遂被廢棄。

這兩座建築物曾經存在於大關斜巷一帶,但它們猶如今天的紅窗門和水坑尾等街道一樣,只留其名而不見其物,儘管這些景物已湮沒在歷史的進程當中,但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跡卻鐫刻在小城巷陌的街名之中。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梓峻

(圖片來源:《澳門記略》)

2020-12-15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梓峻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88982.html 1 大不同的中葡文“大關斜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