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青年政策意見書
團體籲強化品德教育防欺凌
【本報消息】公民力量提交《澳門青年政策(二○二一至二○三○)》的意見書。主張增進青年在社會流動,加強品德及網絡通識教育,為特教學生制訂生涯及融和規劃。又認為青年對國家認識不深,應制訂青年短期學習計劃。
考查青年社會流動
該會指出,今次諮詢文本“增進社會流動”的內容,比上次青年政策的稍為模糊。認為青年政策也必須為他們勾勒未來願景,方能砥礪他們奮發向上。平等發展,也不妨礙公平較量,力爭上游。希望文本中可對青年未來向上流動的內容有更明確的訂定。為考查本地青年社會流動的狀況,建議當局委托機構進行青年社會流動專項研究,定期跟蹤特定青年在未來幾年的就業、收入、職位升遷、社會地位變動等情況,並適當地將這些數據納入青年指標中。
今次文本上調了青年定義的歲數上限到三十五歲,因此,政策有需要增加對青年父母的親職教育和相關支援內容。同時,社會各個界別的家庭友善措施,也會是青年政策的重要部分,甚至應該考慮對盡心照顧子女、勉力於家務的家庭成員作一定的津助補貼。
網絡上經常發生群毆、欺凌同學、輕生及風化案、騙案年輕化等,反映青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同輩及網絡陌生人影響。政府有需要在青年政策中加入系統的品德及網絡通識教育,加強宣導正確價值觀,及早進行網絡通識教育,不易受網絡負面文化包括網絡欺凌等行為影響。
制訂特教生涯規劃
此外,公民力量建議政府應深化特教工作,讓特教生在日後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為特殊教育學生及特殊需要人士專設一系列活動,讓特殊人士感受到自身被接納,促進青年與特殊人士共融。
針對本澳青年對國家認識不深的現狀,建議特區政府在原來推行“千人計劃”等計劃的經驗上,吸納其中精髓,制訂一個適合青年的短期(約三星期)學習體驗計劃,以深化的模式讓年輕人走進高校、內地名企及可體驗中華文化的機關,以深化青年對內地高校學術發展的認識,有機會了解澳門沒有的學科,內地企業(如: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網易)的發展,以及體驗、學習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同時,透過上述三個內容,擴大青年的社交網絡,增加他們了解國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