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時期新馬路一帶成行成市
典當業與“二叔公”
澳門的典當業歷史悠久,抗日戰爭期間更發展至全盛時期,皆因不少難民來澳避難,經常需要典當周轉,貧苦大衆更會將家中衣服、棉被等低廉物品拿到當舖典當,換取資金應急。
與此同時,本澳的黃賭毒風氣盛行,不少賭徒輸光身家後,會到當舖典當身上值錢物品,嫖客及癮君子會典當以換取嫖資或鴉片,因此帶旺典當業,於新馬路、清平直街、十月初五街一帶開得成行成市,因該處是當年最繁盛的商業街。
當舖會根據典當期長短以及利息高低分當、按、押三種,規模最大的是當,當期長達三年,利息最低;其次是按,當期一或兩年,利息比當稍高;規模最小的則是押,當期只有四個月至一年,利息最高。
德成按古色古香
本澳現存結構較為完整的古式當舖建築,就是位於中區的德成按,按民國初期清朝格局建築,分為當樓及貨樓兩幢建築,德成按於一九九三年結業後修葺成現在的典當業展示館。當樓內的櫃台很高,方便“二叔公”看清外面情況,不讓外人看到內部,“二叔公”更可居高臨下與典當人議價,藉以取得優勢。櫃台上設有鐵欄以防盜竊,並有兩個開口,一邊開口有一塊高高的遮醜板擋住,因當年典當東西不光彩,所以會用板隔着不讓其他人看到,另一邊則是贖回當物之用。
欲知更多相關歷史,請掃碼欣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