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母女情到探求身份
——談《客途秋恨》
在“步履未停”許鞍華電影選中,《客途秋恨》充滿了許鞍華的個人感情。整體素材豐富,時間跨度甚大,涉及更多地域,是滿載野心的大時代之作。
《客途秋恨》在一九九○年上映,至今三十年,當年票房反應普通,在金馬獎也只得最佳編劇一獎,成績低於預期。這次在大銀幕重溫,確實看出不少缺點,例如篇幅過短,筆觸較簡,未能充分勾劃出動盪時代下的三代情、異族愛恨,片中的母女情是核心所在,也無法提煉出高濃度。
或許是製作條件所限,或者是編劇吳念真刻意留白,但這是導演半自傳式之作,借戲抒情。片中的張曼玉從外國留學回港,與本來不和的母親陸小芬再次產生矛盾。舊事重提,並掀起過往的內心鬱結,後來陪母回到家鄉日本,才深入了解母親的傷痛。
前段在本澳拍攝的三代關係,散發着古舊小城風味。陸小芬是日本人,被丈夫父母怨恨,又與小女兒有隔膜,率先交代了戰亂時代後複雜的異族親情;中段張曼玉的香港校園生活最為薄弱,不過後段兩母女回到日本,是全片的重要戲肉。
陸小芬回日後,與家人、好友、舊情人等重聚,被神風敢死隊的弟弟視為賣國賊,前塵往事百感交雜。許鞍華以高度含蓄的手法拍攝這段回鄉之旅,言語不多,卻交織出無奈的心情,一次祭祀祖先、一次與前度情人見面,通通寫出離鄉多時卻心繫鄉情的內心。女兒張曼玉也在言語不通下,感受母親當年在澳門的孤獨感受,兩人關係漸漸溶解。
本片充滿了許鞍華個人經歷與書寫時代的情懷,從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到香港反貪,從海外求職被歧視到香港從事新聞工作反強權。從中、日、英到殖民地,交織出動盪時代下的飄零人生,不分華人與日本人,上一代因戰爭而漂泊,年輕一代也因求學、婚姻而離開出生地,貫徹了導演常見的顛沛流離主題。
結尾,張曼玉到廣州探望爺爺,爺爺一句“不要對中國失望”,道盡上一代人的中國情意結,就是中國根、中國情,以及對下一代尋根尋親的寄望。然後南音《客途秋恨》響起,畫面落幕,餘韻不盡。
全片從母女情開始,逐漸探求身份與身世,拍出鄉愁的感觸、微妙的異鄉之情,時代感強,親切動人,情感婉轉,並慢慢散發無奈情懷,在當時港產片中是鮮有的大時代文藝片。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