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廚餘分類踐行環保
繼膠袋徵費後,本澳明年將進一步推動限塑,禁止進口一次性發泡膠餐具,再下一步則計劃限制膠飲管。在限塑潮流上,本澳近年開始追回落後的步伐,但對比先進國家和地區在源頭減廢、污者自付的原則和做法,本澳踐行環保的速度仍遠遠不夠。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近十年,隨着澳門人口、旅客量及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以及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前者在十年間增長接近一點八倍。
去年本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達二點二四公斤,較一八年的二點一七公斤,上升百分之三點二。每人每日棄二點二四公斤垃圾的概念太抽象?多或少?對比周邊地區一八年的數據,或有答案:新加坡是一點四九公斤、香港一點五三公斤、北京一點二四公斤,廣州一點○二公斤。
本澳每日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多達二點二四公斤,情況不容忽視。細析棄置物的組成,廚餘是大宗,佔了總量的三至四成,反映廚餘回收工作的迫切性。《固體廚餘處理設備資助計劃》行政法規草案已完成,廚餘集中處理設施的初步設計亦將於年底完成。明年度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也提到,將繼續推動廚餘減量及回收工作,透過深化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劃,令餐飲業形成廚餘回收的氛圍。同時,推動更多具條件的酒店就地處理廚餘。明年會完成廚餘集中處理設施的招標文件。
按照當局的說法,未來的中央廚餘處理會透過厭氧發酵產生生物氣發電。換言之,吃剩的飯菜,有一日可以變成電力。乍聽不可思議,但不少先進國家地區已有多年實例;台灣、香港,亦已起步。但興建中央廚餘處理設施需時,明年招標,第一期工程起碼要建四年。加上本澳沒有強制的垃圾分類措施,未來的廚餘中心也只能處理工商業的廚餘,居民家中每日產生的廚餘,依舊難以化廢為寶。除了繼續推廣“惜食”文化外,如何推動社區回收家居廚餘,尤其是增強居民自主環保、做好廚餘分類和回收的意慾,需要當局用心思量。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