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麻木 企業需自省
疫情對全球各行業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封城封國、場所人流受限等措施,居民被逼留在家中,多少影響消費意慾。在後疫時期,更多行業傾向減價促銷催谷消費熱情。但一窩蜂減價的背後,卻鮮有決策者考慮消費者對於浪接浪的減價活動,是否全數受落;對品牌忠粉來說,已經買到堆滿家,輕則可能對促銷疲乏,重則可能對品牌產生懷疑,從而失去信心。
如有外地品牌在連番推出減價促銷活動後,開始反思有關問題。尤其當各行業的減價促銷仍將持續推行一段日子,既要順應潮流繼續藉促銷刺激銷路,又要顧及消費者尤其忠粉的感受,“麵包與愛情”是否只能二選一?倘要兩者兼得,就得苦心經營,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促銷的真心誠意。
站在消費者角度看“需求”後,該品牌檢討出兩項促銷“法則”:一是在各行業持續的減價戰中停下腳步,調整自身的銷售活動頻率;二是強化銷售活動的差異性,明確每個活動都有其鮮明化特色。在調整兩項“法則”後,品牌的銷售策略就變得明確。如此前的“雙十一”購物節,零售行業鋪天蓋地以“劈價”搶客,要創銷售佳績。但該品牌只把中低價位的“入門版”產品以“劈價”推出,視“雙十一”為吸納新客機會,銳意從“血流成河”的價格戰中抽離,深信“減得有誠意”,才能與顧客長久地“談情說愛”。
如作家馬克·吐溫所言:“當發現自己跟主流站在一起時,是時候停下來反思。”隨波逐流沒有甚麼不妥,但倘要在芸芸減價活動中提升品牌識別度,讓消費者有感促銷活動均是用心規劃,才可增加對品牌的信任度,並有意識地選購所需的產品,打造細水長流的關係。
觀乎本澳消費者早已對持續大半年的減價行動感覺麻木,態度觀望,已再無“錯過可惜”之憾。倘要深挖內需消費市場,企業主必須調整策略,令消費者積極參與到每次的促銷活動中,達到提升業績的目的。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