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河道積聚淤泥遇水患破壞力強
兩海坊會倡建機制恆常清淤
【本報消息】兩海坊會副理事長李仲言表示,內港河道積聚的淤泥不僅在重大水患發生時具有很強的破壞力,亦對本地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他呼籲建立恆常性清淤機制。
房屋被海水摧毀
他指出,不少內港一帶居民與商戶反映,每當出現超級颱風時,最先是第一波海水由街道渠網倒灌,第二波海水則通過碼頭海岸線衝入內陸,通常含有很多淤泥。令人聯想起二○一一年三月日本東北部遭遇黑色海嘯時的“黑色海水”。據日本專門研究海嘯原理的專家、中央大學教授有川太郎通過研究留存下來的海嘯海水樣本,發現黑色海水中含有沉積在海床的淤泥。模擬實驗證明,充滿幼細的雜質的海水具有很大危險,其衝擊力是一般海水的翻倍,對環境破壞力加劇,當時大量房屋被海水摧毀,甚至沖走;同時海水推進速度加快,減少人類疏散逃生時間,使傷亡率增加,一般混雜了淤泥的海水,只要達到五十厘米或人膝蓋高度已經足夠推倒一個人,日本亦有人因此喪命。
“黑色海水”入肺
日本岩手醫科大學教授、傳染病科專家櫻井成講過,有很多人在海嘯後感染肺炎,後發現原來是很多人不慎吸入含有淤泥的黑色海水並進入了肺部,經研究留存下來的海嘯海水樣本,發現氣味刺鼻、顆粒幼小的淤泥中含有石油、重金屬及其他有害污染物,當人吸入後便引發肺炎及很多不尋常的病症。另一位日本法醫專家東北醫科藥科大學教授喬木哲也表示,大量人員傷亡與黑色海嘯水裡含有的泥狀污染物可能會堵塞喉嚨、支氣管而導致窒息喪生有關。
李仲言表示,倘本澳發生重大的風災如“天鴿”,海水的推力在瞬間衝擊,對本澳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傷害。為防患未然,避免河道淤泥在重大水患發生時產生很強的破壞力,並對本地居民健康造成潛在威脅,內港河道淤泥問題應建恆常性清理機制。
內港河道的淤泥問題,還影響到內港進出船隻的航行安全。過往,曾發生因淤泥厚積,導致船隻停泊內港時因退潮被擱淺,歪倒在一邊。
從無可攔洪論斷
內港一帶海岸線出水口,通常渠網是清污合流,即舊樓的生活污水常常匯入雨水渠,共同排出內港水域,導致海邊尤其是排水口,難聞的氣味比較濃烈。
海水中淤泥也不僅僅是泥,還含有很多垃圾、雜物等有害污染物。之前,海事及水務局清理淤泥時,常看到輪胎、石塊及生活垃圾等。
就此,他認為內港河道的清淤工作仍應重視。當然,淤泥不必天天挖,而應根據淤泥實際沉積情況恆常清理。縱觀全球,對於河底淤泥不清理,甚至會有攔洪之效的論斷是未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