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萬創居酒屋 兩年收支平衡
澳門大街小巷不乏日式料理,想突圍而出,必定要有獨特之處。位於荷蘭園的柏日式居食屋,以澳門較為罕有的居酒屋形式打下名堂,開業近兩年已成功收獲一群熟客。負責人陳先生(Peter)表示,店舖用半年時間構思及籌備,投資超過八十萬,主打日式串燒及刺身,希望堅持小店經營,推廣創意美食,推廣居酒屋文化。
假日座無虛席
一向熱愛美食的Peter,有感在澳門的日本餐廳較少以居酒屋風格經營,為此專注於在店內打造獨特的居酒屋文化。從餐牌上看到,店舖形式較一般日本餐廳不同,主打一系列日式串燒及刺身,冀將該文化傳播小城。
店舖由一九年初開業至今,目前經營已達收支平衡。雖然居民在接受日本居酒屋文化的速度較為緩慢,但對於維持餐廳熱度的時間相對長久。現時店裡每逢節假日,上下兩層均是座無虛席,門外更會有不少客人等位。
對於創業心得,Peter認為,在澳門經營餐廳,最大挑戰在坊間建立良好口碑。因此店裡對於食物的出品相當堅持及不計成本,挑選優質食材,再加上師傅的創意廚藝,當中有不少特色串燒都由自家研發,如雞皮墨魚滑、豚肉荔枝卷、煙肉車厘茄等,更會不時引入在澳門較為少見的時令日本食材,推出限定套餐,為客人帶來驚喜。
定位晚市經營
除用心食物出品,更會從客人品嘗美食的角度出發,觀察到在居酒屋的客人,大多數都是三五知己到來,一邊品嘗美食一邊談天,因此現點現做的串燒會放置於熱石鍋上,以保持串燒溫度,令客人何時都能吃到熱騰騰的串燒,進一步成功營造出居酒屋的氣氛。
目前店舖只經營晚市,其實開業初期,亦曾為迎合市場需求,嘗試開設午市,增加日式定食的選擇,但最終因為店舖定位、人資以及對食物品質的堅持等問題,決定只於晚市開店,堅定打造以居酒屋形式經營的店舖。
堅持小店特色
提及經營困境,Peter表示,澳門寸金尺土,由於小店空間不大,繁忙時段未必能接待到所有到來的客人,對比起澳門同類型的餐廳較吃虧;加上選址於被坊間稱作“泰國街”的荷蘭園一帶,作為獨有的日式居酒屋,初期亦投放不少時間宣傳,才達至目前尚算穩定的經營;另外就是人資壓力,由於對員工的要求較高,希望能聘用對餐飲服務業有熱誠的人員,幸好經過一年多,目前已尋找到適合的員工合作。
店舖未來希望能堅守於小店,暫未有擴充業務的想法,只求能持續為客人提供創意及優質的美食,熱誠待客,令更多人了解及融入於熱鬧溫馨的居酒屋文化。
本報記者 梁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