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現金分享的性質及長效機制
現金分享計劃最初由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於二○○八年提出,當時推行的目的主要是抗擊通脹,應對當年的金融危機衝擊,以及與本澳居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其實政府“派錢”行為,並非澳門獨有,歷史上有許多國家或地區都有類似行為,但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澳門這樣持續了十幾年之久。多年來,社會上屢有聲音,要求特區政府檢討現金分享,包括研究“派錢”是否能達到善用公帑之目的、就現金分享計劃建立長效機制,以及研究提高收取現金分享的門檻等問題。
誠如現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曾表示,鑑於近年物價上漲,現金分享計劃作為對澳門居民的生活補貼,尤其對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有所幫助,但其中的各種弊端亦已開始顯現。有經濟學家研究表示:一、現金分享政策從長遠說,會加劇經濟通脹;二、該政策沒有發揮利益最大化,比如高收入者興趣不大,低收入者又不夠“解渴”;三、使居民競爭力變弱,對未成年人有“不勞而獲”的不良影響;四、長期執行該政策,會讓居民產生依賴心理,一旦減少金額或停止政策,將會令居民產生不滿情緒,引起社會爭議,進而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
過往,特區政府受惠於賭權開放及國家的自由行政策,賭收屢創新高,每年的中央帳目結算均有盈餘,與市民分享經濟成果實屬合情合理。但今年因全球疫情肆虐,澳門政府中央帳目總收入大大縮水,在財政支出不減的情況下,本年度的財政赤字幾無懸念,政府能堅持在明年度的財政預算中繼續推行現金分享計劃,的確在穩定民心、補貼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因應財政赤字的情況,倘若能將現金分享全額轉變成電子消費卡,同時放寬消費卡使用範圍,例如也可用在醫療等方面,令其社會利益會更大化,現金分享(電子消費卡)一則仍能繼續滿足澳門居民的生活所需;二則可以減少市民對現金分享的依賴性,減少對政策的衝突;三則可以將現金順利轉化成為社會資源,形成購買力,刺激本地市場消費;四則可以發揮扶持和支援本澳中小企發展的作用。綜上所述,筆者建議特區政府亦應藉本次疫情之機,重新研究現金分享計劃,以及貫徹執行澳門基本法在財政預算上量入為出的規定,確保公帑能起到提振澳門經濟、保障民生的作用。
澳門供應商聯合會副秘書長 美國UCI大學犯罪心理學碩士 李仲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