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的多角度敘事
——談《金剛川》
承接《八佰》的威勢,導演管虎再度拍攝戰爭鉅製,《金剛川》以抗美援朝為題,拍出“上擊下擋”的中美大戰,展現人多勢眾的力量。但整體未見多采,多角度的敘事手法亦多餘,成績遠不及《八佰》。
近年中美關係急劇逆轉,《金剛川》正是此局勢下的主旋律電影,並須在兩個月內急速完成。管虎及《流浪地球》的郭帆、《繡春刀》的路陽三個導演分頭拍攝,以配合時勢推出,反應不弱,內地票房超過十億元人民幣,顯示中國電影工業的高效率。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爆發朝鮮戰爭,中共派出志願軍協助朝鮮反擊,就在金剛川爆發中美之戰,志願軍必須過橋,但遭到美軍轟炸。全片劇情在於炸橋修橋的鬥法,整體具有規模,出動戰機與炮彈,亦有小人物描寫,與《八佰》近似。
然而本片並非典型的直敘模式,分四章從不同角度敘述同一戰事。首章“士兵”是核心所在,也是片中最完整、最出色一段,交代美軍在空中轟炸,共軍埋伏在草叢、工兵緊急修橋,還有通訊兵無法接收訊號、炮兵狙擊敵機等,拍出軍隊在資源緊缺下各司其職。吳京與張譯飾演的炮兵最有情有趣,兩人是逆轉上下級,又在生死關頭互相協助,更在重火力下還擊,捨生報仇,剛陽與柔情俱全。
第二章“對手”最多餘,將戰事同一時間同一空間並以美國空軍角度敘事,這構思本來可以加添敵軍心態,令人性更立體,問題是在主旋律影片下,要同情美軍嗎?結果只是簡單膚淺地描繪成面譜化奸角,完全失敗。
第三章“高炮班”又再重複戰事,重點是兩個高炮兵吳京與張譯狙擊美國空軍,一死一報仇,拍得血腥殘酷、悲壯激烈。特別是斷手斷腳後能用火藥處理傷口,並發炮還擊,誇張得像《第一滴血》的蘭保。
或許受到時間限制,編劇採取多角度敘事同一戰事的戲劇結構,可以重複使用某些片段,達到高效完成。這概念也許受《鄧寇克大行動》啟發,然而後者每一段皆有故事,描寫出不同人性,空間逐漸擴闊。本片對之未能做到,重複又重複,視野未能陸續開拓。
第四段“橋”其實是高潮所在,共軍以人疊人方式建構人肉橋,讓士兵度過參戰,畫面高度激發出慘烈激昂、熱血沸騰的感染力,顯示中國的人多勢眾,甚至為國犧牲,本片的英文片名《sacrifice》,就是犧牲的意思。不過這段戲只有十分鐘篇幅,沒有前後情節連接,變得不完整。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