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圍”“里”風光不再
漫步澳門街頭,不難發現舊區內仍存在大大小小的圍、里。“圍”和“里”是澳門現存最小層級的道路,大約只有四至五米寬、八至十米長;它們大約於清末時期出現,主要是華人居住的地方,昔日圍里內的居民自成社區,會在公共空間一起吃飯、遊戲、聊天,鄰居之間關係密切。
本澳現存的圍大約二百多處,但真正有歷史價值的剩下二十處,其中包括“下環四圍”,即南巫圍、六屋圍、幻覺圍和鳳仙圍。相傳南巫圍因其葡文街名與和尚有關,廣東人又喜歡戲稱和尚作“喃嘸佬”,南巫圍一名由此演變而來。以前還有不少圍會以圍內居民的職業名命,如洗衣匠圍、苦力圍等,故亦推論南巫圍內應住了不少和尚。今日的南巫圍只有兩端入口處保留傳統中國建築特色,圍內超過一半是荒地,並已建了幾幢高低不齊的唐樓。
清末時期,鴉片煙禍及澳門。傳聞住在幻覺圍內的居民有吸食鴉片煙的習慣,圍內烏煙瘴氣得似有幻覺,故稱之為幻覺圍。幻覺圍入口處的青磚拱門牆上裝有百葉窗,亦題上詩句,當年應一片富麗堂皇,甚有氣派,惜現時已風光不再。
還有下環區內保留得最完整的六屋圍、富裕人家居住的鳳仙圍,背後各有歷史故事,想知道更多相關資訊,即掃碼觀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