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藝術家華南研學基地採風呈獻六十丹青供展
粵港澳台畫家描繪華南教育史
【本報記者廣州日電】“華南教育歷史寫生創作作品展暨港澳台大灣區背景下的人文語境”正在廣州十香園紀念館展出,澳門畫家李德勝、葉信豪的作品參展,展期至本月廿七日。粵港澳台四地藝術家首次聯合寫生創作,展現華南教育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薪火相傳的教育精神和特殊的時代背景。
發掘活化教育歷史
展覽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任指導單位,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廣州市海珠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展出張彥、林天行、熊海、李德勝、葉信豪、胡九蟬等粵港澳台四地卅八名具代表藝術家創作的近六十件丹青畫作。作品以素紙丹青還原當年校園育人場景的歷史畫卷,表達了教育者、先驅者的家國情懷。大規模地圍繞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華南教育變遷史創作還是首次,旨在發掘、保護和活化利用現有的教育歷史基地,使華南教育歷史基地成為嶺南乃至中國教育史和世界學術史的重要歷史場景。
廣東省政府去年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建立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在省政府推動下,衆多院校在韶關、清遠、梅州、雲浮等地的辦學舊址獲逐步考證、發掘出來,開啟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規劃建設。
粵港澳台高校根脈
華南研學基地位於韶關樂昌坪石,內含中山大學工學院辦學舊址、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授住所舊址等華南研學重要節點,一一記錄了華南教育的變遷史,也記錄了“坪石先生”們堅守的精神。抗日戰爭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嶺南大學、東吳大學、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等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紛紛內遷至粵北樂昌坪石、湞江大村、連州東陂等地。在民族存亡之際,學者賢師堅信抗戰必勝,在烽火中艱難辦學,延續教育“火種”,成為如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乃至香港嶺南大學、澳門培道中學、台灣東吳大學等高校的根脈所在。
今年,在廣東省政府統一部署下,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的師生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華南教育歷史水墨圖式創作”採風活動。
隨着華南教育的變遷史走入公衆視野,華南研學歷史也引起粵港澳台多地畫家關注與共鳴。今年八月十八至二十日,粵港澳台四地約三十名畫家自發集結前往華南研學基地採風,了解各學校的辦學故事,發掘其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提取藝術元素,為現場創作積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