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評定項目各有歷史
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稱,諮詢文本中約一半項目沒有登記業權,四項目周邊空間設臨時緩衝區,旨為更好保育待評定項目。相當部分待評定項目現作為政府辦公場所,日後一經被評定為文物,維修或保養將由使用者或管理者負責。如有需要,局方作出技術支援。
石敢當廟全國罕見
需設臨時緩衝區的項目包括石敢當行臺、三聖廟(九澳)、加思欄後新馬路二號房屋,以及同屬九澳聖母村的原痲瘋院舍及康樂室舊址和七苦聖母小堂。石敢當行臺位於人口密集的新橋區,落成至今近一百二十年,是我國境內罕有以石敢當為主神供奉的廟宇,見證城市發展、社區變遷、土地變化,為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資料。三聖廟所在是澳門僅餘兩條客家村落之一,作為村落重要宗教場所,對研究離島傳統村落族群有重要意義。
九澳村顯人道主義
九澳村建立於一九六四年,由原九澳痳瘋院舍、七苦聖母小堂及其他附屬構築物組成,是現時僅存的、最後一所關閉的痳瘋病院遺址。當局於一三年起對痳瘋院舍部開展修復, 且以結構性修復為主。系列建築綜合體現澳門社會在漢生病慈善救濟事業上的開拓性,也是西方人道主義在遠東傳播的見證。
加思欄後新馬路二號房屋俗稱“綠屋仔”,為歷屆大賽車拍攝點之一,現為非牟利機構使用,保存狀況良好,是葡萄牙民居風格建築在澳門早期典型代表。經局方評估,因設置臨時緩衝區,政府於一旁開展中的工程不會對其造成影響。
毗鄰世遺大三巴牌坊的高園街大坑遺跡,由於挖掘到明末清初陶瓷器、建築材料等,對澳門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不遠處的聖保祿學院遺址(學院建築遺跡;圍牆遺跡:茨林圍兩段、蔡記里一段),現用作遺跡展示,歷史文化內涵豐富。
安老院富折衷風格
於牌坊後方的仁慈堂安老院,以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為主,是將功能需求融入建築設計的範例,為本澳上世紀初期重要的社會福利建設。
媽閣廟前地的一號碼頭,屬博物館設施,原靠海一側仍與水體相連,延續其臨時景觀。原氹仔碼頭舊址現為政府辦公場所,是澳葡政府為完善離島公共交通樞紐的重要建設,為研究氹仔城市發展和澳門乃至離島間渡船服務發展,提供實物見證。路環碼頭同樣是上世紀中葉離島繁榮建設項目之一,作為路環地標性建築,具歷史紀念價值。
私人擁有的得勝斜路五十五號房屋,為教區設施,為現時僅存少數保存完好的別墅式住宅,與鄰近的得勝花園、華士古花園、得勝馬路三十號房屋及東望洋斜巷六號房屋等,組成東望洋山腰的歷史景觀。
本報記者 許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