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奇趣門》直面青少年成長困惑
澳門是個奇妙的地方,地方小而多變,文化雜而不亂,人情溫而不火。為此,筆者和澳門的兒童文學作家編寫了《澳門奇趣門少年小說精選》作為“澳門回歸祖國廿周年”的“奇趣禮物”,希望為外地朋友開啟一扇了解“澳門的門”,也為本地青少年開啟“文學之門”。
作品主要是在回歸廿年間,精選出來的比較適合十至十八歲青少年閱讀的小說。全書編排取自電子遊戲“闖關”的概念,內容由淺入深,思想由簡單到複雜。第一部份“城市探秘”主要是澳門歷史文化的故事,起點略為童趣,小孩子與大孩子均可從故事中讀到南灣街道文化和大炮台歷史,之後,還有名人和世遺故事。第二部份“少年奇想”主要是回歸前後的少年生活,同樣是由淺入深,由生活經驗到社會省思,由不同人生的切入點感受世情。出版之後,第二部份最高層次的篇章在讀者群產生了比較激烈的討論,有教育界人士甚至質疑兩性題材“兒童不宜”。
筆者以為“青少年不是兒童”,其心智已經接近成人。而相對於純文學,兒童文學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但教育功能不等於直接說教。兒童文學中的“兒童本位論”強調了解讀者群喜歡什麼、關注什麼以解決其成長需要。少年小說不是文學教科書,作為課外讀物,內容自然要緊貼社會現實,才能讓讀者感同身受。書中直面青少年成長困惑的主題包括:打機文化、師生情感、兩性相處、性愛價值、生命取捨、關愛動物、追尋夢想等,內容具備複雜性,不是很多成人眼中的單純孩子,那正是青少年的特質。
當師長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在正規讀物中觸碰複雜的社會素材時,其實是間接把教育機會讓給了互聯網,斬腳趾避沙蟲顯然不是正確的教育觀念。其實兩性和社會陰暗面的題材在少年經典讀物中並不罕見,由沙翁到曹文軒;由《傲慢與偏見》到《紅樓夢》都有類似的情節。作為本土作品,自然沒有以上大文豪的水平,但閱讀具有時代意義,充滿真情實感的澳門故事,對青少年的成長還是大有裨益。
文:羊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