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之愛 異類之拒——談《怪胎》
榮獲本屆台灣金馬獎多項提名的《怪胎》,以社會異類之愛描寫邊緣人士的孤寂無奈,構思奇特,充滿異趣。
《怪胎》是廖明毅自編自導自攝自剪的新作,全用iPhone拍攝,顯見電影拍攝方式的無限可能,簡陋工具一樣拍出可觀影片。事實上,iPhone始終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不能zoom in/out,手搖拍攝也不能急速,但本片呈現的電影感與傳統製作沒有太大差別,再次證明電影重於創意。
本片創意也獨特,兩個患上神經強迫症的青年男女,實際是社會異類、不被接納的邊緣人士。神經強迫症就是對自己有強迫要求,例如生活高度規律、潔癖、不能在戶外長期逗留等,在大眾眼光就是怪胎。
影片前半段以4:3的銀幕比例呈現男女主角的“同病相憐”,然後相遇、相知、相愛。畫面狹窄,觀眾從這狹窄畫框看男女主角,兩人相戀後心情更愉快、生活更樂觀,這種畫面與內容相反的對比做法,是導演的心思所在。這段愛情故事拍得輕鬆有趣,超市購物、抗病菌遊戲、齊齊打掃家居等,皆富於節奏感與戲劇性,畫面亦有色彩感,展現了兩個新世代寂寞人相愛後的美滿甜美。
中段出現了戲劇性轉折,男主角一朝醒來回復正常,畫面比例亦變成寬銀幕。畫面寬了,男主角以正常人生活,但女主角卻越來越孤寂。畫面比例與女主角內心呈反差對比,又構成可堪細嚼的心思。一人正常一人不正常,男的出現背叛,家居出現骯髒,女的獨守空房,導致感情危機,究竟誰正常誰不正常?
影片借這個怪雞愛情故事,訴說社會異類的空虛與寂寞,在社會俗世中無法得到認同與安全感,只有同類之愛,沒有異類之認同。社會異類純真純粹,正常人卻很世俗,昔日談情說愛,今日換轉階級已成陌路人,是歧視之罪,也是人性的變化。是對社會濁流的控訴,也是歌頌純真的人性,內裡便蘊藏社會關懷。
故事本是黑暗苦澀,導演廖明毅卻出奇地拍出生氣,畫面絕不呆滯,音樂有着律動感,易入口易明白。結尾更有急轉編排,開放式收筆倍添餘韻。全片不落俗套,既有同情筆觸,亦有社會觸覺。林柏宏與謝欣穎皆是台灣青年演員,均演得生動投入,整體活潑氣息更強。
lhaio@yahoo.com.hk
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