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氹仔戲連場
暑假期間,文化局曾推出了名為《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戲》的系列節目,於媽閣廟前地、嘉模墟及龍環葡韻演出,宣傳說是為內港、氹仔舊城區增添文化旅遊元素;當時關口未開,遊人稀少,但也能為冷清的街頭增添生氣。當時看到名字,甚為疑惑,為何會有“戲”字?近來方知這些節目只是前奏。
由上星期開始至年底的周六日,本地多個藝團以內港及氹仔風光和人情為主題而創作演出,有舞蹈、導賞遊、劇場、戲偶等。戲劇創作的部分,夢劇社挖掘出內港及龍環葡韻的民間故事。他們透過史料搜集、訪談老居民,重塑內港昔日興旺發達的景象,又找出了不少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 : 幻覺圍紅衣長髮女鬼、太和巷有老虎食小孩……這些故事成為了他們豐富的創作材料。夢劇社以澳門社區的攤檔文化為靈感,創作結合故事及戲偶的流動劇場演出,在內港的演出劇目,內容主要講述澳門往昔及親情故事。
夢劇社的故事串連着主題,而MW舞蹈劇場《叩叩叩,誰降落內港?》則以怪物降臨下環街一帶為切點,由沙井天巷演至媽閣廟前地。英姿舞園《歸·航》以環境舞蹈,訴說內港百年今昔,引領觀眾漫步司打口柯邦迪前地一帶,一直跳至近來因HUSH 天台音樂會而火紅的九號碼頭天台。
龍環葡韻的演出凸顯中葡文化共融之美。怪老樹劇團《佩德羅與伊納詩》以“愛泉”、葡式建築及葡萄牙詩人的詩作,上演一個莊諧並重的愛情故事。夢劇社《故事小販》講述葡萄牙花公雞的典故、星星公園名字的由來,土生葡菜等;澳門葡人之家協會《理髮師》及《慶典》向觀眾呈現歡快輕鬆的葡式戲偶演出,前者是葡萄牙著名的英雄故事,後者則講述傳統葡式慶典的情境。
由兩位本地壁畫師林家豪及鍾瑋在河邊新街南光倉庫外牆創作的廿五幅壁畫,通過繽紛可愛的卡通插畫風格展現出內港新舊特色。黃子灃、邢丹惠於沙井天巷及媽閣上街創作了兩幅壁畫,前者講述漁人靠岸作息的場景,後者糅合漁業、手信業、世遺建築等的內港風情。如果夾不準時間看演出,這兩個戶外展覽是二十四小時開放啊!
晴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