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校七十載作育英才
上世紀中葉,華人勞工階層的子弟要入學讀書並不容易。為了令下一代有較好的學習環境,工聯總會於一九五○年一月成立後,第一項會務就是籌辦勞工子弟學校。
無收學費每年募款
當時辦學艱難,不單無經費,亦沒有校舍,要借用岐關車站樓上作為課室。學生上課的桌椅由何賢先生捐贈,甚至連上、下課的時間,都要遙望對面碼頭的大鐘作準。雖然如此,勞工子弟學校辦學初期並無收取學費,只收取微薄的茶水雜費。所以勞校每年都要籌募辦學經費,社會各界都熱心支持。
當年經濟條件不理想,老師待遇也不豐厚。在勞校做老師並不容易,老師不單負責教學,有時還要兼任“保母”,學生放學組成“歸程隊”,分多條路線,由老師送學生回家。
擴至中學廣納學生
勞工子弟學校成為第一所由工會創辦的學校,不過由於初期規模較小,滿足不到廣大基層子女的需求。當時仍保留不少由行業開辦的學校,其中不乏造船、木藝、水電、豬肉燒腊、鮮魚、漁民子弟學校等,直至七十年代勞工子弟學校擴展至中學,各行業的子弟學校才逐漸撤銷。
不忘初心培養人才
春風化雨、作育英才七十載。勞工子弟學校於本月廿五日迎來七十周年的校慶,並正式更名為勞校中學,旨在廣納不同階層學生,不忘初心,培養人才。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勞校七十年來的發展,立即掃碼觀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