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1月15日
第C09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役物而不執於物

《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 作 者:艾蓮 · 卡斯凱特 譯 者:黎湛平 出 版 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役物而不執於物

本書講述我們能否在逝者的私隱與生者的緬懷之情間取得平衡。在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具體的遺物,例如照片,或者一些使用過的物件來悼念,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單方向的,因為逝者已矣,而遺物終究只是物,不會向生者提供更多關於死者的訊息。可是,來到本書所謂的“參與式網絡”(Web 2.0)時代,“數位遺產”的出現,讓睹物不再僅止於思人,我們更有可能在無意之間,參與了死者的社交情境。

要明白這種挑戰的起因,首先需要說明數位遺產的範圍。根據本書分析,數位遺產可以分成三大類型:一是具有實質價值的財物,例如虛擬貨幣,還有經過合法管道購買的數位內容,像是電子閱讀器中的電子書。第二是不具實質價值,基本上也不涉及個人私隱的內容,即死者生前刻意上傳到網絡上,希望別人瀏覽的資料,諸如求職履歷、公開具名的文章等等。至於真正的難題,則是那些涉及私隱,像是個人社交媒體的帳號、電郵或通訊軟體裡的歷史記錄、照片、文件,乃至電話或電腦裡下載的內容,搜尋與瀏覽紀錄。這些通常不會為人刻意公開,卻又在死後留下的個人資料,到底應不應該作為一種遺產,而被親近的人來繼承、自由讀取,乃至使用呢?當然,更大的爭論是,死者到底有沒有私隱可言?

也許有人會說,趁早準備豈不可以避免死後難堪嗎?問題是一般情況下,我們雖然知道自己會死,卻不能控制死亡的時機。那麼,除非下定決心要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成為一個完全不用電子產品、斷絕社交的數位隱士。否則按照本書提供的訊息,目前各國解決這類爭議的法律或機制,仍不是十分健全。雖然在可見的將來或有望逐步完善,可是現下我們正處於這樣的進程之中,亦即可以讓人事先準備的空間若不是非常有限,就是涉及諸多法律爭議而極其煩瑣。還有,同樣的困擾,換個角度想,若是遇到親近的人離世,而對方根本就沒有甚麼準備,那麼接手這些資料的我們,又會不會因而措手不及呢?

就此而言,本書提出十個建議,雖然只是老生常談,而亦不乏真知灼見。這裡分享其中一則:“知道愈多不一定愈感到安慰。”涉及私隱的數位遺產之所以構成挑戰,歸根究底還是由於人們需要窗口來緬懷故人,以至於不忍心看見遺物散亂零落。可是整理它們,卻很難不因而發現死者一些不為人知的過去。但是,從為死者悲痛,到感到死者可悲,往往只是一線之間。如何不讓自己與死者陷入窘境,我們或許應該回到悼念的本質,不在於物的有限性而在於愛的永恆性之上,重新學習役物而不執於物的人生智慧。

試讀者

2020-11-15 試讀者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82504.html 1 役物而不執於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