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之鄉卅五戶廿七支雜技團
【中新社合肥十四日電】初冬時節,走在安徽省臨泉縣韋寨鎮韋小莊裡,有些冷清,多數家庭大門緊鎖,很少能見到村民。
見到朱秀敏時,她正將油菜苗、鋤頭等往電動三輪車上搬,準備去田裡栽種油菜。五十四歲的她說:“我是沒本事,才在家照顧孩子的,他們都出外玩把戲去了。”
朱秀敏所說的“本事”、“玩把戲”,是指當地村民擅長的“雜技”,她的丈夫、兒子、兒媳婦也組了個雜技團,和村裡的其他雜技團一樣,目前正在中國各地演出。
皖有名雜技專業村
朱秀梅所在的村莊韋小莊,卅五戶人家,一百八十七口人,組建了廿七支雜技團隊,是安徽省臨泉縣有名的雜技專業村。
在韋小莊村口的雜技樓旁,韋學紅和老伴正在拾掇柴火,旁邊停着一輛紅色箱式卡車,上面寫着“今晚公開演出雜技魔術”。
這位雜技村裡留守的雜技從業者,十二歲開始學雜技,頂上七條板凳,對韋學紅來說曾經是很簡單的事。如今跟隨他十幾年曾在中國多地演出的板凳,除去鄰居借走的外,已經被他掛在雜物間,一旁是兩輛童車和一些農事用品。
“年紀大了,讓孩子們去玩雜技了。”玩了三四十年雜技的韋學紅介紹,他家由兩個兒子負責的雜技團目前正在山東演出。
他從雜物間取下板凳,向記者展示自己的“絕技”。在自家小院中,他用嘴巴頂起四條凳子,看着還算輕鬆。他說:“沒有天天練的好,但還是能頂起來。”
譽為中國雜技之鄉
阜陽市委常委、臨泉縣委書記鄧真曉介紹,臨泉民間雜技具有悠久歷史。據考證,自漢代起就有民間雜耍藝術出現,後經歷代演變,臨泉民間雜技日趨成熟。臨泉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雜技之鄉”。
目前,臨泉縣擁有民間文藝團隊一千一百八十個,其中雜技團隊近千個,從業人員超過兩萬人,收入超過五億元(人民幣,下同)。除韋小莊外,王閆莊一百七十八戶就有六十支雜技隊。
在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的一處臨時場所,飛天雜技團團長胡軍帶着他的十幾個徒弟忙於訓練,在即將舉辦的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上,他的雜技團有兩個展演節目。
“我現在五十二歲了,還能在空中飛。”胡軍說,“這對雜技演員來說是很難的,尤其是從事高空動作的。”他九歲開始拜師學藝,跟着師傅四處闖蕩,後獨立成立雜技團,與家人曾在日本等國演出。
二○一四年,胡軍和女兒憑藉完美配合登上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出彩中國人》節目後,成為當地名人。隨着年齡增長,兩年前他選擇轉型回鄉以“雜技”創業,辦起了雜技學校。
胡軍說:“現在有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原本雜技學校薄弱的文化課,也有老師來支教了,會越來越好。”據了解,臨泉縣高度重視民間雜技產業發展,制定雜技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措施,財政每年預算二千萬元專項支持,對雜技學校建設、雜技精品創新、雜技團隊建設等進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