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綜治走水貨 減播疫風險
自粵澳兩地疫情放緩,逐步恢復正常通關,有利兩地居民、外僱生活及工作,不過亦為“水客”大開方便之門。近期,海關聯同多個部門持續打擊水貨店,但春風吹又生,走水貨更趨隱蔽,如何有效遏止,對穩定貿易秩序,以至有效防疫都至關重要。
由於兩地物價、稅制、貿易制度等差異,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走水貨活動長期存在。“水客”為賺取報酬,每日遊走於粵澳兩地,協助水貨商“螞蟻搬家”,將特定貨物帶往內地,部分“水客”亦會由內地帶鮮活食品來澳。“水客”在兩地特定地點拆貨、運貨、帶貨、收貨,此等情景已長期存在,當局雖曾採取行動,但依然屢禁不止。
今年初以來,因防疫而“封關”多月,水客大軍偃旗息鼓。但自粵澳疫情基本緩和,兩地恢復通關後,走水貨活動亦同步恢復,且參與“走水”者明顯較以往增加。過往,鄰埠同樣一直存在走水貨問題,規模更勝本澳。但受疫情影響,粵港兩地目前仍處“封關”狀況。面對龐大的水貨需求,與內地逐步恢復正常通關的澳門,成為重要的水貨集散地,規模比以往更大。
海關昨透露,近期調查的水貨店約半數為港人於疫情期間開設,活躍的“水客”約兩萬人,居民與外僱各佔半。當局加強打擊,走水貨活動亦“線上線下”同動,水貨店利用通訊軟件群組組織水客到指定地點收貨。水貨店或水貨倉亦由過去只在關閘一帶,逐漸殺入民居、工廈,更有專人把守,警方擔心影響社區環境。
走水貨之所以屢禁不絕,最重要是罰則偏輕。與此同時,疫下經濟低迷,部分失業或半失業人士、停工外僱亦“入伍”幫補生計。要有效遏止走水貨活動,長遠而言,須修法加重罰則、增加違法成本。短期內則可透過行政手段加強規管,如對每日不尋常密集往來兩地人士建立“觀察名單”,採取特別的通關管控。雖未必能徹底遏止走水貨,但起碼能減少水客通關頻率,增加走水貨難度,尤其可降低播疫風險。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