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旅遊 疫後旅遊多元方向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擴散,疫情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防疫或成常態化工作。如何讓澳門公共財政收入保持穩定,讓公共開支效率最大化的同時,加快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及可持續發展的節奏,再次成為焦點。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如發展醫療旅遊,不僅沒有離開中心定位,甚至對外可強化並提高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的形象與吸引力,對內可促進產業適度多元發展,具正面加分效果。
據醫療旅遊權威機構Patients Beyond Borders的研究,一九年全球醫療旅遊(包含跨境醫療)約2,500萬人,人均醫療旅遊消費支出約3,550美元。澳門統計局數據顯示,一九年旅客人均支出總額僅203美元。通過以上數據得知,若澳門發展醫療旅遊,來澳醫療旅遊的人將比一般旅客對經濟的貢獻多。該機構估算,未來醫療旅遊市場將以逾15%的速度發展,到三○年將實現約3,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全球對醫療旅遊需求不斷上升,澳門若在這階段發展醫療旅遊,將搶佔一定市場份額。
引投資流入醫療領域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八年澳門整體行業增加值總額實質5.8%,主要由博彩及博彩中介業(+10%)及酒店業(+11.4%)帶動。博彩業及博彩中介業佔行業結構50.5%,酒店業佔4.6%。可見澳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容易導致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和波動性。博彩不是剛性需求,但醫療養生對很多人來說是生活必要,發展醫療旅遊產業有助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並給旅遊和醫療護理業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八年流入的外來直接投資268.6億澳門元, 按年大增6.6倍,主要是有博彩業及銀行業的外來直接投資者把更多利潤再投資。按行業劃分,博彩業有190.1億元的投資流入,流入銀行及其他金融業的投資有60億。若發展醫療旅遊產業,投資者認為具有發展前景,外來直接投資就會流入醫療衛生領域,充足的資金會令醫療衛生資源更充裕。
參與認證與國際接軌
發展醫療旅遊將令更多資金投入到醫療發展中,更多醫療機構將得到發展資金,不僅可通過優渥的報酬吸引醫療人才,改善醫療服務環境,還可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認證。以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CI)為例,平均調查評審費為5萬美元,每三年需重新申請一次。國際認證不僅是對醫療機構的肯定,也是醫療機構不斷提高醫療品質的推動力。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也更重視醫療,政府將完善監管體制,且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多學生會選擇攻讀醫療課程,為澳門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澳門發展醫療旅遊的基礎和優勢,除地理位置適中,交通便利外,每年有近4,000萬旅客是先天優勢。作為推動醫療旅遊的第一步,若可吸引萬分之一的旅客作醫療保健養生相關消費,一年就有4,000人的規模,超越台灣。若進一步發展,吸引千分之一的旅客作相關消費,規模就接近韓國。尤其澳門博彩業發達,來澳娛樂的人士經濟實力及消費力均很高,只要有少部分消費金額從娛樂轉到醫療旅遊,效果已非常顯著。雖然未來澳門醫療旅遊產業未必可超越以整容醫學風行全球的韓國,或以高端醫藥與醫療聞名的瑞士,但澳門旅遊與博彩業發達的條件,值得進一步挖掘善用並推展。
中醫藥或成醫療特色
其次,據統計局數據顯示,政府在醫療保健範疇的財政開支,一八年達73.9億澳門元,佔當年政府總開支9.2%。政府對醫療保健範疇的重視和努力,造就澳門位於世界前列的醫療指標。例如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和衛生局轄下6間衛生中心均獲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的評審認可,印證澳門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素質達國際標準。衛生局屬下的專科醫療體系提供的服務一直符合國際標準,且應用技術亦處世界前沿位置。
在澳門,西醫雖佔主導地位,但隨着社會發展,中醫藥產業成為三大興起產業之一。澳門發展醫療旅遊,除純粹手術類型的服務,中醫養生診療、針灸、推拿等服務項目,也是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有機會形成澳門醫療旅遊有別於瑞士與韓國的特色亮點。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框架下,粵澳中醫藥產業園經多年建設現初具規模,目前努力加強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及產學研成果轉化這三方面發展,發展醫療旅遊或是個可能出路。
中西醫結合保健服務
疫情期間,澳門是全球最安全的地區之一,對公共衛生和醫療系統,是最實在的肯定,也是對外最好的宣傳鐵證。不僅如此,澳門衛生局一直高度重視常規疫苗安全,並有一套完善的法規及恆常的監察制度嚴格監管本地市場,從源頭確保正廠疫苗的入口,也採取高規格監督疫苗的儲存和供應,確保疫苗品質。對私營醫療場所,衛生局有專門巡查機制,確保所有場所的違規行為可被及時發現且取締,有效保障醫療安全品質。近年有越來越多新疫苗面世,有些甚至可預防癌症(如九價子宮癌疫苗),因此澳門疫苗質量有保障。
不過,由於醫療旅遊不是澳門名片,國際旅客對這方面不熟悉,澳門要打造特色醫療產品,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醫療旅遊。“集中資源辦大事”的特色化發展路線較適合澳門。例如腫瘤精準醫療是一個可能的方向,因澳門具有獲取全球藥物資源的優勢。另外,在中醫藥資源方面雖有着其他國家沒有的優勢,但目前還在努力階段,未來澳門或可把中西醫結合作為特色產品,推出養生保健、康復療養、醫養結合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醫療保健服務。
與發達國醫保企合作
其次,越來越多發達國家的人選擇醫療旅遊,澳門應與發達國家的醫療部門或保險公司合作,既可獲得更多客源,又可幫助發達國家緩解醫療壓力。澳門可學習在亞洲醫療旅遊產業發展相對完善的新加坡,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在世界各地開設超過35家患者援助中心,還與美國藍十字藍盾保險服務機構簽訂美國醫療委外協議,成為2,200多萬保戶可申請理賠的特約醫院。
在完善政策環境方面,大灣區各地面臨社會制度、法律體系、醫療作業環境差異,導致在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方面沒有統一的工作模式。澳門有否妥善防範和處理跨境醫療旅遊糾紛的能力,目前業界未有定論。何況醫療糾紛並非單純的醫學技術問題,還涉及醫事法律、醫療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等,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是一門大課題。要想發展醫療旅遊,就先要完善相關法規法令。
可開放醫療觀光簽註
發放醫療簽證是一個重要考慮。雖然澳門對60個國家實行免簽政策,大部分國家被允許在澳門免簽逗留最長期限為九十天,對選擇短期醫療旅遊的患者來說或許足夠,但想要長期逗留並在澳養生的患者來說,可能略顯不足。因此,澳門可考慮為符合特定條件的申請者簽發醫療觀光簽註,甚至考慮設立專門的網絡審批平台。例如韓國為希望在韓國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或休養的外國患者,以及為看護患者一同出入境的配偶等同伴家屬,簽發長期(九十一天以上)和短期(九十天以下)兩種醫療簽註。泰國去年新增期限十二個月的醫療簽證,允許持有人在泰國居留一年,接受醫學治療;印度政府允許醫療簽證的持有者在印度居留且接受治療延長到一百八十天,且申請者可通過網上系統遞交資料。
醫療旅遊做的好的國家或地區,均有明確負責國際醫療旅遊的專門機構,故澳門有需要建立醫療旅遊管理專責機構。
加大扶持育專業人才
醫療資源是發展醫療旅遊的根本基礎條件,對澳門來說,最缺的是人才。澳門需加強對本地醫療人員的培訓及引進外來專業醫療人才,以提升整體醫療實力。據美國中央情報局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澳門每千口人的醫生數量排第五十二位,屬世界先進國家地區的中段班。因此,澳門若想發展醫療旅遊,必須有更多醫療人才。
首先,政府可資助本地已有的醫療人員到國外進行國際化的醫療專業證照培訓,提升醫療專業水平及國際化水平。其次,可考慮加大扶持現有醫療、護理或衛生學校的發展,讓更多對醫療有興趣的學生獲得良好學習機會。
澳門如要發展醫療旅遊,擁有頂尖醫學院是基本且重大的前期基礎工程。成立系統性長期培養醫療人才的高等機構,資金雖龐大,但若可與大灣區鄰近地區合作,則可達多方共贏。如由澳門大學和珠海政府合作建立的“澳大珠海國際醫學院”就是一例。醫學院的成立可吸引頂尖醫學專家來澳,增強澳門醫療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僅為澳門開拓醫療旅遊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也顯著提升居民醫療品質。
推進中醫藥國際認證
此外,一八年在本澳註冊的私人執業中,醫生有 525人、中醫師有 161人,這批人才在本澳發展時面對一些如經濟壓力等的制肘。新入行並在私營醫療機構任職的醫科生收入低下,也沒有能力自己開設診所。因此,澳門可思考向自設私人診所的醫生提供資助或免息貸款,且為參加醫學文憑課程的私人醫生提供補助。
美國醫療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國際部(JCI)認證是世界公認的醫療服務標準,是醫療機構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也是醫療機構獲得國際醫療保險賠付的基本條件。雖然澳門暫無一家醫療機構通過JCI認證,但不代表澳門醫療水平未達國際水平。仁伯爵綜合醫院在一七年表示,備受國際認可的醫療認證標準是JCI和ACHS,兩者均具備相同國際水準。因此,澳門的私立醫療機構不僅可嘗試申請JCI認證,還可申請ACHS認證。同時,澳門應推進中醫藥診療國際認證,爭取把中醫藥產品列入國籍藥典和醫療保險支付目錄。
數據脫敏部署有進展
澳門於一七年與阿里巴巴簽訂《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助澳門打造智慧城市,其中包括協助醫療機構、衛生局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加強不同科室和醫療機構的知識共享,進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效率和醫療服務能力。同時,為保護患者醫療隱私,澳門醫療數據脫敏工具部署也漸有進展,利用安全去私隱技術把衛生局醫療數據去除可識別身份的資料,且自動同步到脫敏數據層,在推行大數據分析為醫療質量提升帶來便利的同時,確保隱私和數據安全,未來可按需要供獲授權機構讀取。目前澳門在數據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較大進步空間。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澳大創科公司董事 劉丁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