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不足迎需求 強勢出發
本澳餐飲業一向和諧經營,“你有你做,我有我做”,大家和氣生財,主動出擊爭客者甚少。故當生意不好,多數認為是整體消費景氣的問題,較少針對自身查找原因。但隨着近年越來越多內地大型餐飲品牌插旗澳門,且越戰越勇,“本地薑”面對“過江龍”,若繼續“自我感覺良好”,未有因應競爭環境而革新經營,結果不言而喻。
內地餐飲業市場競爭一向激烈,食物種類、味道、價錢等是客人評核的關鍵因素。近年客人用餐的附加值亦越見講究,如修甲、小食招待等,甚至有火鍋店會安排員工走到生日客人的席間大唱生日歌,藉着為客人提供新鮮感而突圍。宣傳亦趨多樣,開放線上直播平台,由店舖負責人或網紅試吃直播,同樣叫好叫座。
一場疫情,不少內地企業改變品牌姿態,放下身段吸納新型消費者,走親民路線。餐飲業作為“重災區”,不變不行,除價格調整,以往不被看重的外賣訂單亦照單全收,快遞餐飲火紅,扭轉疫下頹勢。
澳門方面,月前僅靠內需支撐時,博企餐廳紛紛推出本地人優惠活動,成功吸引過往不敢在度假村消費的本地人嘗鮮,入座率飆升。不少中小企覺得“肥水”都流向博企,但與其埋怨大企以本傷人,不如好好檢視自身的營運模式、管理制度和服務質素等,有沒有順勢而變。
商人在順風順水時,未必看出市場及企業經營的問題,導致經營者缺乏遠見和危機感。是次疫情就是一例,很多行業一蹶不振。面對內部陣痛連連,市場上的競爭也隨時殺到,內外夾擊,疲於奔命。要經營得心應手,需要居安思危,增強危機意識,打穩根基沉實應對;同時要積極裝備自身,開闊思維和視野,在同業中取得亮眼點。
傳統餐廳既要走線上化、電子化,內部管理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迎合多變的顧客需求。只有快速適應及修補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傷痛,站穩陣腳,疫後始能輕鬆重新出發。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