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音樂交流另闢天地
世紀疫情為這個世界帶來太多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環境、學習方式等,都有意想不到的新形式、新概念。音樂的交流也隨之有更新,面對面、同一舞台的交流活動,由於封城、交通不便、減少群聚而大幅地減少,網上、雲上交流大行其道,我們也不得不進入這種新的模式,慢慢適應這個模式帶來的便利與不足。
過去,現場音樂會不容易被錄音並傳播出去,其中涉及一個主要因素是現場演出是一次性完成的,成功或失敗都不可能“再來一次”,而藝術表演又往往有瑕疵的,現場觀眾或者可以接受偶然的失誤,但表演者卻不然,表演被錄製下來並即時傳播出去,就難以回頭了。
因此,尤其是職業演奏家,一般不願意現場直播自己的表演,對於個人與樂團,“形象”都是一個特別要考慮的問題。由此可見,音樂會直播“不能失誤”對樂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還有是版權問題,表演的版權則是傳播者需要考量的。當然,商業的處理方式是另一個話題。
話又說回來,最近的音樂會網上直播,好像少了這方面,香港管弦樂團、中國愛樂新的樂季開幕音樂會,由於受到觀眾座位的限制問題,由樂團自己或與網絡平台合作直播音樂會,沒有觀眾的收費問題,柏林愛樂卻有這方面的考慮。
同時,不可否認,直播音樂會增加很多觀眾,比起音樂廳的現場觀眾,可以是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增加。這樣或者會給商業運作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姑勿論柏林愛樂或香港管弦樂團的吸引力如何,就以剛過去三十場的“澳門青交音樂節”音樂會來說,八月底觀眾的點擊數量就近四萬,大大超出預期。網上的覆蓋面是全球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意外收穫。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