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館昨邀傳媒賞館藏展
【本報消息】文化局轄下藝術博物館主辦的“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現於該館三樓專題展廳舉行,展出逾一百六十件館藏,規模空前,美不勝收。館方昨設傳媒導賞,讓媒體加深了解策展情況,一開眼界。
多元視角呈澳風貌
導賞活動昨日下午三時半開始,由策展人吳方洲等引領媒體觀展。據介紹,展覽分三個部分。其一是“地誌畫:十七至十九世紀版畫”,展出參照地誌畫原作製成的版畫,以紀錄視角呈現澳門面貌。其二是“錢納利:亦師亦友”,展出十九世紀華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西洋畫家錢納利,和客寓澳門的友人屈臣、普林西普、博爾傑,以及澳門學生畢士達等人作品,記下他們的澳門記憶和珍貴情誼。其三為“現代軌跡: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作品”,展出十二位來自歐美、日本、香港及廣東地區藝術家之作,為解讀澳門方式開啟更多元的視角。
文化局長穆欣欣在獻詞中指出,藝博館以“豫遊之道”為題,展出西方使團隨行畫師、旅行家及外地藝術家所繪的澳門自然和人文風景的畫作,從外銷畫到現當代油畫、水墨、版畫、雕塑和錄像裝置等,形式多樣。
吳方洲分享稱,是次展覽特別以外地藝術家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串聯起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在澳門留下的足跡,從而展示十七至廿一世紀澳門歷史風貌和以澳門為題的現當代創作面貌。
突破約束注重探索
以澳門地誌畫為例,包括速寫、素描、水彩畫和油畫等,這些西方畫師帶着對澳門的記憶返回歐洲,其後這些畫作由歐洲出版商印製成銅版畫和石版畫作為書籍插圖,或透過刊物定期發表版畫插圖及遊記,是西方世界了解澳門的開始。另於“錢納利:亦師亦友”部分,觀者可通過畫作感受到畫家們曾經的珍貴情誼。
在“現代軌跡: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作品”中,展出館藏近六十件(套),全部以澳門為創作主題,作品形式豐富多樣,皆試圖突破現實主義的約束,顛覆傳統形式,注重精神上的探索和觀念的延伸,擴闊人們對藝術形式認知的幅度,開啟更多元觀看和解讀澳門的視角和方式。
展期至明年八月廿九日,逢周一休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