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個“十六柱”?
在風順堂區生活的街坊或多或少都可能聽過“十六柱”一名,那麼,“十六柱”究竟是甚麼?時間回到一七五七年,清朝的乾隆皇帝下令一口通商,使廣州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港口,那時候廣州雲集了西方各國的商船,場面甚為壯觀。可是當時規定外國人是不可留在廣州過冬的,若果交易在冬季前尚未完成,那他們就必須前往澳門過冬,等待貿易季節再回廣州。
故此,澳門就成了一口通商制度下的重要一環。外國公司紛紛在澳門成立辦事處以處理不能在廣州解決的事情,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則是當中的表表者。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澳門擁有兩處辦事處:一為總部,一為分部。總部設於今白鴿巢公園旁的東方基金會會址,而分部則設在今慈幼中學。慈幼中學最早時是一棟西式大宅,其正門兩旁有八對孖柱,故被居民稱為“十六柱”。一七七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富商高士德手中租借其南灣大宅作為辦事處直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後來該物業被澳門教區買下,並先後作為孤女院及恒毅書院,直至一九一〇年由意大利慈幼會接管並創建“聖母無原罪工藝學校”,該校於一九五二年正式改名為“慈幼學校”至今。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何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