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的願望
二○○三年澳門藝術節期間上海崑劇院到澳門演出《班超》和《桃花扇》,我特地安排他們到大三巴牌坊演出《遊園驚夢》,這是崑劇初遇大三巴。那幾天本人以筆名“花麥”撰稿三篇發表在本報本版,介紹崑劇、湯顯祖與澳門的關聯。二○○五年蘇州崑劇團到澳門演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我又在本報本版發表了兩篇短文,敘說了《牡丹亭》全劇五十五齣,其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有澳門情節:識寶欽差苗舜賓在澳門多寶寺舉辦“國際珍寶博覽會”。廣州書生柳夢梅到澳門拜見欽差,以人才比珍寶價值更高的理念,說動欽差苗舜賓資助他赴京趕考。文章中還提到:湯顯祖一五九三年在廣東的肇慶或韶州,曾經與利瑪竇見過面。
青春版《牡丹亭》沒有第六、第二十一齣的內容,也就是說澳門情節沒能呈現在舞台上。筆者在文章結尾表達了願望:非常希望有一天出現一個澳門版的《牡丹亭》,展示澳門的歷史文化。
早前本報消息,本澳的李卉茵女士與上海藝術家們合作編創了崑劇《夢影 · 牡丹亭》,講述“湯顯祖被貶後初到澳門的失意、寄情山水後逐漸放開的胸懷,以及和傳教士相交收穫新鮮理念的反思。”還有柳夢梅到澳門,而後進京趕考的情節……該劇還在藝術形式上有所創新:“融匯崑曲、話劇兩種舞台藝術……”而且李卉茵“將澳門的歷史文化與《牡丹亭》這一傳統劇碼有機結合……把澳門的故事融入劇中。”
太好了!也許這就是我十五年前希望的“澳門版《牡丹亭》。”謝謝李卉茵做了一件大好事,熱切地希望這齣戲能儘快在澳門演出。
澳門有很多故事可以編成歷史劇,利瑪竇就是一個好題材,我曾經在粵港澳三地文化高峰會上提到過這個設想。澳門是中西文化交往的樞紐,意大利神父利瑪竇得到葡萄牙的支持來到澳門,在大三巴教堂學習了漢語北方方言後進入中國,他將西方科學帶入中國,又將中國文化傳回歐洲,澳門是中西文化之橋樑。假如編創利瑪竇戲劇,澳門不妨再與上海和北京合作,因為利瑪竇曾經在北京工作並且安葬在北京,利瑪竇的最重要的中國朋友和合作者徐光啟是上海人,上海徐家匯有徐光啟的墓園和塑像。當然這個戲也應該表述利瑪竇與湯顯祖的會面,世界兩大文化名人的相遇,是文化史上難得的大事。利瑪竇這個戲可以在中國、意大利和葡萄牙演出。
熱切希望盡快欣賞到李卉茵的崑劇《夢影 · 牡丹亭》。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