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1月01日
第C07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澳門故事二十年”

“澳門故事二十年”

文章刋登之日,應該距離《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

2020-2040)》草案公開諮詢尚有一天。一份城市的規劃草案,好像一個叫“澳門故事二十年”的劇情大綱。

編劇作為一齣戲的

“上帝”,劇本如“

聖經”一樣不能被動搖,已是二次大戰前的觀念,後來也出現了“導演作者論”,強調導演的個人風格、導演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從一種獨裁變成另一種獨裁。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戲劇藝術也跟隨世界潮流走向民主化,出現“集體創作”的工作方式,劇組中每一個成員都是創作者,可以對演出的主題、內容、表達形式提出自己的意見,劇組中每個人都是持份者,都可以參與“文本”的編寫。甚至,有些表演形式更是將表演者和觀眾界線模糊掉,觀眾可以影響、決定文本的發展,參與文本的創作。

當然,“集體創作”也會成為一種“口號”,有些導演一開始以“集體創作”之名要求各位持份者提供自己的想法,其實只是等待自己的靈感到來,大家花了很多“假民主”的時間,最後還是回到導演獨裁。“集體創作”在中國當代戲劇的發展上似乎並不是個陌生的名詞,在大躍進時期提出的“集體創作”是“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所謂“三結合”的創作方法,形式上的“集體”,思想內容卻出自一個主體,文學批評家洪子誠與孟繁華合著的《當代文學關鍵詞》中,形容這是“使作品更近於政治理念的文學讀本”。真正的“集體創作”是一種不排斥任何類型演員的創作方式,參與者貢獻出各自的智慧,成為一種社會力量的凝聚,對每人背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關懷與尊重。

七場公眾諮詢,我只出席過一場,但是從現場和媒體報道所見,多元的聲音、年輕的發言者多了,關注議題從居民空間、自然生態到文化設施等都有涉及。這齣“澳門故事二十年”,到底是一場什麼類型的“集體創作”呢?

踱 迢

2020-11-01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79569.html 1 (衆藝館)“澳門故事二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