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重科技自立自強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廿九日閉幕,全會事關中國“十四五”發展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制定,備受各方關注,全會發表的公報重點提到了其中一大戰略——科技自立自強。
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提案列出了一系列優先發展事項,包括要擴大國內消費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一重點領域在上述公報中被提及十一次,而上一個五年規劃中只提到了四次。歷史地看,從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對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既是一脈相承,也與時俱進。
時值中美科技戰白熱化,美國重手打擊中國科技發展,嘗試逆轉中國崛起趨勢。中國如何在封堵中突圍,並伺機扭轉劣勢,是“十四五”規劃的重大課題,更是國家推進實現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實現民族復興大戰略下一步的大前提。
在二○三五年遠景目標中,具體地提到,十五年後要“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值得注意是,美國過去一兩年間封殺華為、強迫TikTok撤出美國、擴大高科技制裁名單……中國要化解科技領域受制於美國的局面,必須擁有與美國同一水平的科學技術。這不僅護航產業安全,更與保障國家安全有不可切割的關係。
的確,中國要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志向從未改變,“十四五”規劃旨在推動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發展。事實上,習近平過往曾多次在公開講話中強調科技創新。以今年九月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為例,習近平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中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當前,儘管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但創新仍面臨一些突出短板。以中美芯片戰為例,便充分暴露出中國科技“應用發達、基礎薄弱”的短板,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投入不足,導致核心技術易受外部掣肘的尷尬局面。
因此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重點在於“補短板”,即解決當前存在“卡脖子”問題的領域,例如芯片材料、作業系統、軟件等產業鏈。在接下來的“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應強化硬投入,優化軟環境,走自主創新之路,以高品質的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