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0月28日
第B10版:圖刋
澳門虛擬圖書館

地球衛士塞罕壩林場

林海鳥瞰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參觀機械林場點將台林業作業區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參觀塞罕壩展覽館

塞罕壩秋色

塞罕壩冬季一景

建場前的塞罕壩

建場初期職工居住的馬架子

一九六○年代人工造林

林場人員攻克育苗難關

一九六四年馬蹄坑大會戰

雨凇災害

造林時野外居住的地窨子

地球衛士塞罕壩林場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視察(二)

在中國河北省最北部,一彎深深的碧綠,像一隻展翅的雄鷹,緊緊扼守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就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

本報記者 林嘉慧 報道

(塞罕壩林場提供資料)

在中國森林分佈圖上,相對於全國二億多公頃的森林面積,塞罕壩的一百一十五萬畝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佈圖上,地處沙地前緣的這一彎綠色,卻顯得彌足珍貴。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視察組來到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參觀塞罕壩展覽館及機械林場點將台林業作業區,以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建國前植被遭破壞

“塞罕壩”蒙語全稱“塞堪達巴罕色欽”,意為“美麗的山嶺水源之地”。歷史上,這裡水草豐美、森林茂密、鳥獸繁多。西元一六八一年,清朝康熙皇帝設立木蘭圍場,作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塞罕壩是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末期,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為了彌補國庫虧空,將木蘭圍場開圍放墾,森林植被慘遭破壞。

一九三三年,日寇侵佔承德,又對這裡的森林進行了掠奪性採伐,加之山火不斷,到建國前夕,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昔日的“美麗高嶺”,變成了風沙蔽日、草木稀疏的茫茫荒原。

上世紀五十年代,沙塵暴頻襲北京。與北京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八十公里的渾善達克沙地,海拔約一千四百米,而北京城區海拔僅四十多米。有人形容,如果這個沙源堵不住,那就等於站在屋頂上向院子裡揚沙。為遏制風沙南侵、涵養京津水源,國家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

遏制風沙興建林場

一九六二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來自全國十八個省、市的一百二十七名農林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聽從黨的召喚,響應國家號召,滿懷青春激情,奔赴塞罕壩。他們與原有三個林場的二百四十二名幹部職工,組成了三百六十九人的創業隊伍,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大幕。

建場初期,塞罕壩氣候惡劣,沙化嚴重,缺食少房,偏遠閉塞。“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三點三攝氏度,年均積雪時間長達七個月。

塞罕壩人堅持“先治坡、後治窩,先生產、後生活”,吃黑蓧麵、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長期生活在極端惡劣環境中,塞罕壩第一代職工去世時,平均年齡僅五十二歲。

由於缺乏高寒沙地造林經驗和技術,建場前兩年,造林成活率不足百分之八。林場颳起了“下馬風”。關鍵時刻,時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場長劉文仕、副場長張啟恩、王福明等領導,不約而同地把家從北京、承德搬到了塞罕壩,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創業者們很快找到了造林失敗原因,調運的外地苗木在環境惡劣的壩上地區“水土不服”,要想造林成功,必須自己育苗。

經過反覆試驗,塞罕壩人改進了育苗方法,並摸索出了培育“大鬍子、矮胖子”優質壯苗的技術要領,徹底解決了苗木供應問題。在此期間,通過不斷研究實踐,改進了蘇製植樹機和克羅梭夫植苗鍬,創新了“三鍬半”植苗技術,提高了植苗速度。

一九六四年,春季造林的號角再次吹響,創業者們在一個三面環山叫做馬蹄坑的地方,開展了一場至今都令人激動不已的造林大會戰。奮戰三晝夜,五百一十六畝幼苗根植地下,造林成活率高達九成半,“下馬風”銷聲匿跡。

造林業駛入快車道

塞罕壩的造林事業從此駛入快車道,造林季節也由每年的春季發展到春秋兩季,最多時,一年造林達到八萬畝。創業之路充滿坎坷,一九七七年,林場遭遇了嚴重的“雨凇”災害,二十萬畝林木一夜之間被壓彎、壓折,十多年的勞動成果損失逾半;一九八○年,林場又遭遇了百年難遇大旱,再有十二萬多畝林木被旱死。連番的天災沒有擊垮塞罕壩人,大家含淚清理完受害林木,重整旗鼓,再一次將希望的樹苗栽到了荒原之上。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憑着頑強的毅力、遇挫彌堅的精神,從一九六二至一九八二年的建場前二十年,塞罕壩人在這片沙地荒原上共造林九十六萬畝,總計三億二千餘株,“美麗高嶺”重現生機。

五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鑄就起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建世上最大人工林

憑着這種精神,塞罕壩人在內地罕見的高寒區,建起了一百一十五萬畝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用青春汗水和智慧創造出全國林業建設史上的奇蹟。

憑着這種精神,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塞罕壩九座夫妻望火樓的瞭望員們,克服寂寞、寒冷、大雪封山等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常年默默守護着這片來之不易的林海。

憑着這種精神,塞罕壩人在高寒、高海拔、半乾旱、沙化嚴重的極端環境下,用不足全省百分之一點五的有林地面積,培育出了全省百分之七的林木蓄積,單位面積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的二點七六倍。

塞罕壩的成功經驗,有效帶動了周邊區域的造林綠化,一九九九年啟動的“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在承德御道口、千松壩,張家口塞北築起了一道長長的屏障,有效阻止了渾善達克沙地的南侵。

如今的塞罕壩,春天山花爛漫,夏天綠樹成蔭,秋天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曾經荒蕪的沙漠,蝶變成了五彩的綠洲,而且這一片片鬱鬱蔥蔥的林海,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綠水青山共建生態

二○一七年八月十四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五十五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着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二○一七年十二月五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塞罕壩機械林場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成為了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

面對這巨大的榮譽,塞罕壩人清醒地知道,還有更大的使命、更重的擔子壓在肩上。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這是新時代的新號召。未來的中國,以塞罕壩為代表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還將走得更遠、更寬闊。

2020-10-28 本報記者 林嘉慧 報道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78614.html 1 地球衛士塞罕壩林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