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語言藝術活動
朗誦、故事講演及戲劇,既是獨立的語言表演藝術,在話劇演技訓練中,又是三個循序漸進的訓練課題。一個出色的,演技全面的演員必是個故事講演及朗誦能手。
從獨立及有廣泛參與的角度來看,中華教育會主辦的全澳學生朗誦比賽,由於得到學校、語文老師、家長以及同學的重視,無疑是本地辦得最有成績的一項群眾語言藝術活動了!其特色從以下現象可見:一、語種多(包括有普通話,粵語,英語及葡語的集誦及獨誦);二、參賽校別多;三、參賽人數多(多至四個語種要隔年輪番舉行);四、評判及工作人員多;五、在前“四多”的大好形勢下,捧場客(觀眾)自然也不會少。美中不足的是,此辦了超過三十年的學界比賽仍然存在“有背無誦”及刺耳懶音的出現。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藝穗會曾與街總海傍老人中心在本地合辦過長者朗誦匯演,長者朗誦愛好者亦先後到過佛山、廣州及香港交流,口碑不錯,可惜只是曇花一現,不少當年的參與者先後已作古人了。
説到當代的本地群眾戲劇,年紀較長的戲劇愛好者當會記得早年的海燕劇社、中華教育會話劇組,培正、粵華、濠江等中學師生,青聯、群青、學聯以及學生樂園等青年學生團體的戲劇演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着上述一些組織的淡出,新的如藝苗劇社、曉角劇社、教區劇社又冒出頭來,到了八九十年代,生生不息,又出現了新舊交替的現象。期間,本地的戲劇漸漸踏上高峰期,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成立,引進了外地舞台劇名著,戲劇組織及不同性質的演出、匯演、比賽,如雨後春筍出現,本地有着老、中、青、少、幼參與的戲劇特色亦形成了。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如今的本地戲劇主要是年輕人的世界!更令人嘆息的是,華文戲劇節復甦無望,辦了三十年的禪澳戲劇交流,恐怕也要進入歷史了。
戲劇有着頑強的生命力,我深信,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本地的群眾戲劇隨着不斷有年輕人學成歸來以及文化、教育及市政部門的正視,終會從低谷走出來的。 (上)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