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至聖的共識
九月二十八日,天未全亮,台北孔廟已燈火通明,大批民眾排成長龍進場,為的是各界紀念“大成至聖孔子先師”誕辰二千五百七十一周年釋奠典禮。
這邊廂,曲阜舉行“全球雲祭孔”,啟用網上祭孔平台,讓海內外各界人士線上線下同步參與,追思至聖孔子先師。
不分左中右,無拘紅藍綠,都以孔子為尊,對於這位離世已二千五百多年的古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今人之所謂“共識”,可以此為註腳。
相傳宋人趙普為相,論學歷,他只讀過《論語》。太宗趙匡義曾因此問他。他說:“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然則孔子是一位“超人”了。其實孔子没有三頭六臂,是一個極其平凡的人而已。這是他自己說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六十八歲返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其學說以“仁”為核心。他不妄自尊大,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時的子產是一位唯物主義者,又是鄭國最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允許一般士大夫聚集鄉校論政,開放言論自由。子產認為“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當時孔子不過十一歲,而後來評論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 · 襄公三十一年》,孔子以“仁”來讚揚子產的民主作風,由此足見孔子的政治取態。他評魯國早年執政的臧文仲“三不仁”、“三不智”,其中有壓抑賢良柳下惠一事,又讚公叔、文子提拔大夫僎升居卿位,用人唯賢……。
孔子早已作古,無論用甚麼盛大儀式悼念,對他都没有意義,弘揚他的政治理念,以“仁”為核心才是重點。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