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家國:中華教育會弘愛國促教育提質
支持新中國團結教師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教育會舉行第二十七次會員大會,討論如何推動全澳學校員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是教育會有史以來最關鍵的會員大會,支持新中國的力量取得了教育會的主導權,並就推動全澳學校員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提案進行了決議,結果“原則通過,辦法由下屆理監事擬定執行”。
新中國成立之初,內地可謂百廢待興。畢竟國家近百年來歷盡艱困,又飽受戰火洗禮,人民長期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可謂是建國後的恢復重建時期。這段時期,國家結束了長期戰爭的局面,同時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期間又捲入了抗美援朝戰爭,因而內地社會總體的局勢還是非常艱難。至於澳門,同樣面對經濟蕭條,百廢待興的局面,尤其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實行禁運,澳門社會不景氣,工人失業,學生失學,教師生活艱困。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教育會肩負起團結教師隊伍,推動教師救濟工作,保障澳門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大責任。相關工作取得堅實的成果,從而爭取到澳門廣大教師的信任和支持,並奠定了其深厚的民眾基礎。
溝通橋樑護教師權益
教育會發揮溝通橋樑作用,凝聚澳門教師隊伍。作為內地教育界與澳門學校、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樑,發揮了溝通內地和澳門教育體系的信息中介作用;又通過及時報道澳門各校的動態,增進了學校之間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利用出版《澳門教育》,促進澳門地區學校、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堅持出版會刊,保持與教育會理監事機構和會員的溝通。
致力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是教育會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要工作。教育會討論工會應如何保障教師的職業。此外,教育會也通過舉辦不同的研修學習,並在《澳門教育》開闢專欄,為教師們提供交流教學和管理的經驗,促進澳門教師專業成長。
堅持辦好教師福利,做好教師救濟工作同樣是會務的核心工作。鑒於當時社會蕭條,生活艱困,同時澳葡政府並不承擔教育的公共責任,教育會只好組織福利委員會,籌募教師福利基金,推動教師福利事業,進行教師救濟工作,具體的措施包括:醫藥費補助、保育金、喪葬費、失業救濟、子女書簿文具補助等。對於當時受惠的教師來說,可謂雪中送炭。
愛國愛澳宣祖國成就
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會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動新教育。所謂新教育,是和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教育相對應的教育,以勞苦大眾的利益為基礎、以勞動人民的價值觀為指導的教育。過往澳門的教育往往與生活脫節,與勞苦大眾漠不相關。澳門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承認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是新中國文化教育建設者一份子,祖國一樣關懷澳門同胞,愛護澳門同胞。
除此以外,宣傳祖國成就,增強民族的自豪感也是教育會重要會務核心。當時社會資源匱乏,教育會仍然堅持組織教師到內地參觀考察,讓教師了解內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時透過出版刊物和舉辦講座,由參訪內地的教師撰寫文章和現身說法,向澳門廣大教師宣傳祖國發展的成就,增強澳門教師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對民族的自豪感。
改革開放迎發展契機
從一九七○年代末到一九八○年代初,國家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澳門也進入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對人才的需求自然增加,教育也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可是,澳葡政府對澳門華人教育長期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廣大華人子弟的教育責任旁落民間,資源嚴重缺乏,師資流失情況嚴重,難以保障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因此,教育會把會務工作重點放在推動澳門教育提質發展,在過往爭取教師保障的基礎上,積極向澳葡政府提出新的要求:促請教育當局承擔更多的公共教育責任,尤其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以及保障教師的薪酬待遇。經過不斷的努力,澳門教育界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教師節的慶祝活動,在一九八五年首屆教師節的聯歡餐會上,時任澳門總督高斯達向教育會頒授文化功績勳章,表彰其貢獻,並接納教育會的意見,增加教育的撥款,按月津貼私校教師,提高其經濟待遇和福利,以穩定澳門的教師隊伍。
三方合作提專業水平
由於歷史原因,當時澳門教師的學歷偏低,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教師擁有大專程度。教育會致力“創設條件為在職教師開辦教育專業函授文憑課程”,多次派出代表與華南師範大學接洽,請求華師大創造條件,為本澳教育工作者開辦教育專業文憑的函授課程,使在職的教職工能夠利用課餘時間,有系統地、專業地進修。另外,教育會亦積極爭取到當時澳葡政府的支持,並最終達成三方共識:華師大承擔教學和考核的責任,教育會承擔後勤支援保障工作,澳葡教育當局承擔培訓經費,以及承認學歷資格。有了這個在職教師的培訓課程,澳門教師隊伍的素質得到了提升,是邁向專業發展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