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尋親任重道遠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共有十九萬七千六百八十五名中華兒女英勇犧牲。在迎回的烈士遺骸中,許多英烈沒有姓名,其家人也無從知曉,為烈士尋親成為重要工作之一。
七十年前,上百萬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趕赴朝鮮戰場,打響抗美援朝的槍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此前介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卅六萬餘人,但未單獨公佈犧牲人數。據報道,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共有十九萬七千六百八十五名中華兒女英勇犧牲。
許多英烈無姓名
在迎回的烈士遺骸中,許多英烈沒有姓名,其家人也無從知曉,這些都增加了尋找烈士親屬的難度。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介紹,二○一四年,在第一批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後不久,民政部就啟動了烈士遺骸DNA檢測及數據庫建設工作。二○一五年一月,軍事醫學研究院承擔起了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DNA數據庫建設任務,而二○一八年後,新組建的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開始負責此項工作。
烈士DNA數據庫
二○一九年十月,中國首次應用DNA技術確定無名志願軍烈士遺骸身份,並建成首個志願軍烈士DNA數據庫。與此同時,境外墓地維修等烈士紀念設施的管理保護工作也一直在推動之中。今年,中國將繼續對烈士遺骸進行DNA檢測,建立遷回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DNA數據庫,便於烈士親屬日後比對確認。
韓國方面也在開展相關遺骸鑒定工作。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國防部二○○○年成立了遺骸挖掘鑒別團,尋找和鑒別在朝鮮戰爭時期的戰士遺骸,對象不僅限於韓國本土軍和聯合國軍,而且還包括中國和朝鮮軍人。
韓國遺骸發掘鑒別團成員李鶴基(音譯)二○一六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鑒別遺骸的線索非常有限,許多犧牲的年輕戰士沒有後代,因此無法提供有效的DNA比對。
此外,由於韓國國土開發和建設,當年的很多戰鬥地形已經被破壞。
時間久遠鑒識難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六月報道,韓國遺骸發掘鑒別團身份確認處長張酉良博士指出,雖然通過觀察遺骸的頭蓋骨、髖骨等骨骼,有時能判斷死者的種族、性別,但因遺骸深埋土裡約七十年,情況非常糟糕,只有約百分之十的機會可出土一個人完整的骨頭,相關的鑒識難度也大大增加。
二○二○年三月,韓國國防部遺骸挖掘鑒別團經鑒定確認稱,近兩年在韓挖掘所得的十五具朝鮮戰爭遺骸中,有十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鑒別團是在綜合考慮遺骸發掘地區的戰史、解剖學特徵、遺物等因素後作出的上述鑒定結果。由於時間跨度大、戰況異常慘烈,中國志願軍烈士們的遺骸多有散失且缺少身份信息,為烈士尋親工作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