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9月20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修飾之手”

“修飾之手”

《年青不是我們的代名詞》由十三位表演進階班學員、十位舞台班學員,分台前幕後兩組崗位共同呈現。可見整個計劃既強調青少年透過劇場創作自我表達,也讓他們從中初嘗劇場製作、表演訓練,在短短幾十節的課堂與排練中,要完全達到恐怕不易。況且在現階段看來,不管劇場製作、設計或表演訓練上,還是觀念比技巧重要。

回到創作上,大家都同意青少年劇場不應過份流露成年人的“修飾”,然而正如香港演藝學院應用劇場系主任黃婉萍所言,“由選材開始,‘修飾之手’已經悄悄開始它的運作”,而“在排練過程中,戲劇導師的職責是引發思考和創作,但危機亦潛藏於此:怎樣避免把自己既有的看法/框框加諸在組員身上?以什麼標準選取演出片段?如何保留一些他們最真但成年人未必喜歡聽的話(包括被認為是‘無品味’的話或角度)等等”。成年人參與的尺度與界線,雖不足以決定一個“青少年劇場”演出的成敗,卻某程度反映參與過程中,課程的理念如何被實踐,如何在整個過程有所堅守。如果“修飾”不好說,或者換個角度講,成年人在他們的創作中提供了什麼“工具”。

由十三位同學跟隨三位創作指導創作而成的《年青不是我們的代名詞》,總共產出了八段演出,每段演出均明示或暗示主要敘事者為該片段的親身經歷者。就一般青少年劇場的呈現方式來說,創作指導會運用三種方式去呈現學員的故事、感受或觀點,一是直接陳述(所謂“現身說法”);二是將個人經驗戲劇化(所謂“案件重演”);三是以寓言故事方式引導出學員對一些問題的回應(所謂“我有個朋友發生了一件事”)。在劇中,由於較少呈現學員對特定議題的觀眾,只集中表現參與者的個人經驗、感受,於是基本上都運用了前述“一”和“二”的呈現方式。

(很多種“年青” · 四)

踱 迢

2020-09-20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70837.html 1 (衆藝館)“修飾之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