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伴我成長
“一個孤獨的人”——我總喜歡這麼形容自己。我覺得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必然是我內心深處埋藏的性格。
從小,我便缺少玩伴,或是性格使然,可能另有他因。
小學二年級那年,父母離開家鄉,跨省前往澳門打拼,而我則被迫從鎮裡的小學轉到了村裡讀書。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加上個性喜靜不喜動;因此,放學後,我常宅在家中。無聊的時間一多,我只好把目光寄託在書架上了。
一個孤獨的人心中的疑惑也總是特別多,於是,幾本《十萬個為什麼》便陪伴我度過了孤單的兩年,成為了我閱讀的濫觴。這些書被反復翻過,終至封面零落扉頁折,但我的求知欲和孤單卻也得到了一定的滿足與慰藉。
三年級的課程結束後,又到了離別的時刻——父親決定帶我到珠海讀書。那時我非常抗拒,因為這兩年中其實我也收穫了一個朋友。試想一個孤獨的人難得打開心扉交予朋友,那份純粹的情誼怎能說斷就斷,說離即離呢?然而,現實又把我推向孤獨的一角,我又被迫轉學了。
面對新環境,我一如既往的不適應,但又有何辦法?父親有見及此,便買了一堆的《故事會》、《讀者》等書刊給我殺時間。我通常不會整本都看完——除非是無事可做,平時盡是撿一些我感興趣的小故事來看,兩年積累下來,竟也攢了不少庫存。
從此,我開始喜歡那種沉浸在故事中的感覺。將同齡人看電視與玩耍的時間拿來看書,無疑是有好處的:除了詞彙量和知識儲備日漸增加,一個個小故事,雖短短數十行字,也培養了我對文學的敏感。有時,我也會在一些場合為同學們講述那些精短的文字,慢慢的,我發現自己變得“稍微不孤獨”。
雖然終日閱讀,但那時的我仍是對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書反感,直到那一年,我遇到了我一生的摯愛——金庸小說。
我不太記得具體是哪一年與之相遇,但我仍記得自己的狂迷:那時,除了吃飯洗澡和三急外,我從早到晚都捧着一冊《天龍八部》,沒有一刻讓它離開。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書,而夜裡也時常看到忘記了時間。我像一隻啃噬着獵物的餓狼,貪婪地吸取書中的一切。相見恨晚而分別卻太早,我多麼希望這部書不是五冊而能有五萬冊啊!蕭峰墜崖的那一刻,我落下了眼淚,這不僅是全身心沉浸書中的感受,亦是我摸着僅剩的那薄薄的兩三頁書時的失落。
那一刻,我不僅發現全文字書其實沒那麼討厭,還明白了閱讀——這位從小陪伴我成長的朋友,能給我帶來獨特的快樂。
在爾後幾年裡,我對它敞開心房。不同的書就是不同的天地,我放任想像,自由翱翔;不同的書就是不同的朋友,我與它們攜手同歷波瀾,共度曲折,體味人世間的種種離合與悲歡。
從小到大,或許內心的孤獨感早已因閱讀而改變;但不變得是那顆深陷書叢的心。人生之路走了十六年,除去父母外,我自以為目前沒有太多的物事能陪伴我一直走下去,僅有的那些,或許就只有閱讀吧,我在最孤單的時候與之相遇,我也相信它會伴我一路成長。
呂 筱 廣大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