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是自嗨
作西方文論的,或會通中西文論的,至少精通英語,主攻現象學的,必通德語,否則就是翻譯文論研究。朱光潛、鄧曉芒、孫周興、杜小真的西哲譯介為什麼相對可靠,原因即在此。
獨創不易,鄧曉芒談中國文化一塌糊塗,但他對康德哲學的譯介相對可靠 。宗白華把古典美學精神發揮得很好,自成一路。牟子會通中西而能自出機杼,他那國學修養,非一般人可比。簡單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治中國古典文論者,須有深厚文言修養,通讀文史名著。治西學者,須懂一到幾種外語。
翻譯可不可靠,如何判斷?還得懂原文的。既是做學問,便確要守學術公德。學術公德是什麼?我以為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懂就不說。做自己懂的。
我對鄧曉芒無任何偏袒,但研究海德格爾,肯定信他多過不懂德語的。難道要我信不懂德語的人對海德格爾的譯介?不懂德語而研究海氏總是短板。哪位不懂德語而海氏研究出色的?沒見過。所謂出色,是要得到國際海學界承認,而不是自嗨。勝負皆空,真知不空。
對於中國無哲學論,有位讀者的留言很有意思:“所謂的哲學、思想等等的定義是西方人的標準,實際意義上僅是概念。西方人太深入邏輯陷阱,而中國的經典是以意象領悟為先導,不必在所謂的概念標準上扯長舌。”
此說頗有見地。莊子哲學以寓言說理,如“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則以意象論藝,《二十四詩品》堪稱美文。兩人均以意象領悟為先導。
有學者欲建構意象美學。事實上,意象美學已存在,要建構的是新意象美學。美在意象(葉朗),美是意象(朱志榮),都是有限真理。只有美是難的才是普遍真理。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