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澳門非遺下的傳承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新增55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令本澳非物質文遺項目達70個,在澳門這小小地區實在難能可貴。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世代相傳,有賴澳門特區政府的支持、推廣及大眾市民共同保護及傳承。除了政府部門的努力,社區和群體的認同感及持續感也很重要,因為現時很多非遺也在社團的組織下傳承,他們直接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社會實踐。
無形口傳加有形展示
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其實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的措施。澳門特別行政區可以藉最新列入非遺之機,加強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澳門特區現時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加強正規及非正規教育的傳承,達致幼、小、中學對非遺從認知到深入理解層面,從而提升社區的認同感。因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只是表面非遺的旅遊產品推廣,若然能夠發揮社會集體努力在多途徑共同推動非遺,把無形的口傳身授方式加入有形的展示,加以整理及利用促進推廣,不單止能夠傳承,更有利澳門旅遊多元發展,但在推廣方面也要注意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由於被例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較多,澳門特區與社區怎樣繼續保護非文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活動,承傳“活”文化形態,加強傳承性。
澳門特區現時共有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是政府在民間推介及旅遊推廣有待加強。建議文化局多與傳承人共同合作編寫教案給予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參考、推廣和使用,甚至進一步可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納入課程範圍。在高等教育可以與高校合作研究及作多方面的學術交流活動。將來若有可能可以增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用作展示給市民和遊客。這樣更能有效提升推廣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定期在展館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供不同年齡組別的朋友參與。特別可以加強與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合作,尤其可以與大三巴哪吒廟及媽閣廟值理會合作,因為他們不單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澳門歷史城區”世界遺產之一,每年更舉辦大型信俗活動,吸引不只是本地信眾和旅客,還有專程從海外飛到澳門參加信俗活動的宗教遊旅客。澳門具有不少特色宗教建築物及其宗教活動,若能夠加以整合和利用把蘊藏在澳門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元素延伸到文化產品及食品中(如齋菜及盆菜等),必定能夠提升宗教文化活動的質量及價值,達至宗教旅遊的層面。
建露天博物館增互動
借用哪吒節慶及展覽館為案例伸延至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政府能夠考慮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性展覽館,集合及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團體,匯集成多個展示區於一體的長期實體展示館。這樣不但可以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團單位的長遠發展,亦將不同時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給本地市民及遊客。遊客亦可通過展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認知加強他們來訪澳門參加節慶活動的意欲。
澳門特區亦可考慮興建露天博物館,並增設具有博物館展覽廳及會議廳,定期舉辦一些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解會及活動,提供不同年齡的市民及遊客參與,並非單一展示展品及觀看錄像等資訊。澳門的博物館及展覽區大多數是單方面展示圖片、影片及展覽品,互動性相對較低。可參考澳洲巴拉瑞特疏芬山淘金鎮,該處露天博物館展現墨爾本因淘金而發展興起,向訪客重現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熱鬧繁華的生活景象。他們設立採礦區,讓旅客能夠親身體驗在小溪裡淘金;現場還有工作人員穿着當時的服飾,讓你有置身於十九世紀的感覺。該博物館超過60幢仿古的建築物,街道也與歷史一樣,亦呈現當時的生活,遊客可以進入參觀,觀看穿着當時服飾的工作人員展示不同展區的活動,如學校、戲院、雜貨店、打鐵店、馬廄展區等,讓旅客可以在內裡互動式體驗一天昔日的風貌。
供教學基地遊客體驗
若能夠結合露天博物館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生生的呈現在遊客及參觀者的眼前,比書本上文字簡述來得更直接和真實。西方國家亦將他們歷史傳統以露天博物館形式介紹給大眾,同時讓訪客彷彿親身回到過去,體驗當時歷史和文化。露天博物館通過視覺、聽視、觸覺等切身體驗歷史,既是幼小中學的歷史教育基地及大學同學的實習基地。澳門的博物館雖然數目不少,位置比較分散及面積相對較少,難以整合為一體,加上體驗性比較狹窄,只能提供短暫性的參觀。希望澳門特區能夠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體驗館,延長遊客遊覽時間,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遊客特別是家庭遊及宗教遊,在教育方面亦可提供本地學子作為旅遊教育及實習實踐的機會。
澳門旅遊學院講師 古紀瀅